第199章(第2/3页)

但狄思科却劝她带着作业来他家写,吃饭的时候再叫她。

她也不想缺席这种集体活动,权衡片刻后,还是带着一大堆资料,跟着大部队来小狄家蹭饭了。

组里的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参加党校培训,但是一大帮人到同学家里烧烤的经历,还真是第一次体验。

这年头住房紧张,国企领导的住房基本都是楼房,住房面积也是有数的。

即使有人想请大家去家里聚餐,也有心无力,同学们多数都在外面找个饭店聚餐。

像狄思科这种能住前后两进四合院的干部,真的不多见。

不过,大家都听说他以前当过歌星,而且狄思科在路上也透露过,他家老妈、老婆和女儿,都比他赚得多。

演艺圈能圈钱是公认的,同学们对他有实力住上这么大的院子倒是不惊讶。

烧烤的炉子和炭火已经准备好了,大家围在烤炉旁边忙碌着,狄思科一边挽着袖子给烤炉扇风,一边起个话头问:“不是说过阵子要去地方上调研吗?咱们组去哪里啊?”

张茂年以前上过中青班,也去地方上调研过,对此很有经验,“调研地点最好选择一个咱们熟悉的,比如某位组员的单位,或是以前工作学习过的地方。”

“对,有熟人才好开展工作。”满春华肯定地点头,“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难得到地方领导的支持。”

中央党校的调研组下到地方以后,通常都会得到地方领导的接待。

但是接待和接待也是有区别的。

他们要是全无准备,蒙头蒙脑地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很有可能会被当地领导带到明星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一圈。

调研组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调研报告自然也会写得花团锦簇。

狄思科主动举手,毛遂自荐:“要不大家去我们腾飞公司吧?我们董事长早就提前叮嘱过我,要请各位同学去我们腾飞看看,我们不怕被查出问题,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将企业梳理一遍。”

一组八个人,有四个是在北京工作的,要说找个有熟人的地方,那就北京的熟人最多呀!

狄思科还挺想让大家去腾飞看看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腾飞身上的问题其实也不少。

要是能让党校调研组帮他们免费出个诊断报告,那腾飞真是赚大了。

邹舟却直接否决了,“每个地区只能去一个小组,二支部一组已经报名成为京津冀小组了,咱们得选其他地区。”

狄思科在心里默默遗憾一下,就不说话了。

他在地方上的唯一人脉就是他那些大学同学,不过大家现在还年轻,尚未成长起来,暂时做不了主。

“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怎么样?”邹舟提议说,“我以前在那边插过队,有一些熟人。听说现在兵团建设比较缓慢,那边95%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结构非常单一,其实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这种调研工作,要么去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全国推广。

要么去生产经营存在典型问题的企业,通过为他们寻找突破口,找到一个适合全国大多数企业的办法。

满春华将一颗玉米放到烤炉上,看了看炉火的情况才摇头说:“兵团的体制比较特殊,党政军企合一的复合型体制,一头赚钱多头花,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负担太重,是很难跟其他企业平等竞争的。”

“而且兵团没有自己的工商税务部门,资金渠道不畅通,国家即使想给企业政策,也落不到实处。”满春华再次摇摇头,“兵团每年纳税得有十个亿吧?但是因为体制的问题,他们其实享受不到什么纳税人的权益。兵团国企的问题太复杂,不是咱们去调研十天半个月就能解决的。”

如果只是将当地的问题一一摊开,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就没有必要走这一趟。

不但给地方上的同志增加负担,对调研组来说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全国这么多专家学者,早就给兵团把过脉了。当地有什么问题,人家自己比谁都清楚。

狄思科在心中感慨,大佬就是大佬,居然随口就能点出兵团国企的问题。

他这些年一直保持着在翻译室养成的阅读习惯,平时涉猎的各方面内容不算少了,但兵团的问题他还真没研究过。

小组里的第三位女同志付艳举手说:“要不去我们广东吧?我们那边今年搞了一个新模式,成立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其实还挺有调研价值的。”

邹舟再次否决:“特区小组已经有人报名了,咱们下手晚了。”

众人:“……”

满春华接过肉串咬了一口,笑着问:“东北有人去么?”

“好像还没有。”

“那就去我们东北吧。”满春华不满地嘀咕,“以为这次能去别处见识见识呢,结果又回东北老巢了!”

大家对这个提议都举双手赞成。

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大型国企扎堆,存在问题的企业也不少。

最主要的是,去了满大姐的地盘,调研组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呀,想怎么调研就怎么调研!

狄思科去后院招呼曾琴出来撸串,顺便给组织员打个电话。

以防被其他小组抢先,他们得先把东北小组的名额占上!

他找去孩子房间的时候,曾琴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奋笔疾书,人家正跟俩小屁孩说话呢。

“你才六岁就要上小学啦?”大人跟小朋友说话的时候,惯于夹着嗓子表示亲切,曾琴也不例外。

狄嘀嘀觉得这个阿姨说话有点幼稚,但还是礼貌地点头说:“我嘟嘟姐姐和我的好朋友玲玲、杰克,都要去上学了,我也想去。”

“那弟弟想去吗?”曾琴又夹着嗓子问小男孩。

“我不想上学,我妈妈说我明年才到上学年龄呢,”狄嘀嗒一脸无奈地叹口气,故作老成地说,“但是没办法,我姐姐要是想去上学的话,那我也得去上学了。我俩不能分开的!”

“为什么不能分开呀?”曾琴给出解决方案,“你们可以各上各的。”

“那不行。”俩小孩异口同声地答,像两块吸铁石,立即抱在了一起,“我俩要一起上学的。”

曾琴被这对龙凤胎逗得直乐,觉得这俩孩子的性格跟小狄有点像。

狄思科在门上敲了敲,招呼道:“组长,可以开饭了,这肉香味儿馋得我家小狗都发出狼叫了!”

“哈哈,我也闻到了,”曾琴起身牵着两个孩子出门,笑着说,“你家这两个小朋友挺好学的,六岁就要上学了。”

“好学什么啊,就是跟着凑热闹,看到小朋友都去上学了,他们也跟风想去。”狄思科小声说,“我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打消上学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