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第2/4页)

“当然是越高越好啊。”

“给个底线呢?只要工资能达到多少,你就愿意留下?”

“1800-2000吧。”小平头细数道,“国营单位的福利待遇要比私企好一些,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只要企业效益好,就没有被辞退的风险。”

国企里就是只上不下,只进不出。

只要没犯什么大错,企业是不会开除职工的,铁饭碗真的能捧一辈子。

私企外企却有被炒鱿鱼的风险。

而且留在效益好的国营单位上班,在亲戚间也有面子。

所以,只要工资能达到1800,哪怕比市场价少1000块,他也愿意留在更稳定的国营单位工作。

可他在单位的工资才1150块,远远低于市场价。

这就让他有些意难平了。

总想着跳槽去赚更高的工资,又实在舍不得铁饭碗。

国企工资要是能别低得这么离谱,他真不愿意跳槽。

“狄总,腾飞招不招硬件研发工程师?”

“招啊,技术人才我们都需要。”狄思科笑眯眯道,“但我们腾飞在行业内属于高福利低工资的单位,这个岗位工资恐怕也达不到你的心理预期。”

大家都是同行,工资基本都是公开的,小平头早知道腾飞的工资能达到1500-1700。

要是能从现在的单位跳去腾飞,其实也还行。

狄思科收了他的求职简历,只说会交给人事部门,让他们安排面试,就与对方告别了。

像小平头这样出来找机会的国企员工还有不少。

狄思科在招聘会上转悠了两个钟头,碰到的基本都是搞技术的,而基层工人却一个也没碰到。

他也去合资公司打听了流水线工人的工资,比腾飞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低100块。

一线工人的工资高,福利待遇好,算是腾飞员工结构中最稳定的一批人了。

大半天看下来,狄思科在心里直叹气。

只有狄嘀嘀这个小吃货最开心。

冰淇淋吃了,带来的两瓶AD钙奶也喝了,公园里有推着三轮车叫卖驴打滚的,她又吃了半块。

以她的实力,本来能全吃掉的,可惜吃到一半的时候,一颗活动的小乳牙被黏了下来。

这回好了,两颗门牙还没长齐,下边的牙又掉了一颗。

父女俩在文化宫里,就近找了一间最高的房子,将狄嘀嘀的小乳牙扔到了房顶上,期盼第二代新牙可以快点长出来。

*

女明星在周末太过放纵,糖分摄入严重超标,被亲妈禁止吃甜食一个礼拜。

狄思科也因为监管不力,被媳妇批评了一顿。

父女俩对坐着唉声叹气,相互挤了挤眼睛后,又很快散开各自反省了。

公司里来了新经理,但狄思科的工作并不比以前轻快。

董事会负责审议战略,抓大方向上的把控,下达业绩指标以后,经营工作由总经理主导。

所以,狄思科现在的主要工作放在战略部署和资源整合方面。

腾飞旗下的子公司不少,年初又在港岛设立了分公司,工作千头万绪。

可他这阵子最头疼的,还是人才流失和薪酬的问题。

领导层为此开了几次会,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都因为体制问题而搁浅了。

狄思科为此翻看了好多相关资料,其实早在85年的时候,上面就颁发了一个《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过,“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靠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

这话是啥意思呢?

这说明在调整工资,搞薪酬改革这方面,企业其实是有自主权的。

但是为啥大家这么多年都不改呢?

都怕承担责任呗。

薪酬改革,那是要拉开职工之间收入差距的。

以前是吃大锅饭,后来是按劳分配,再改的话,就是按“知”分配了。

知识型人才赚得多,劳动密集型的相对较少。

万一被对此不满的职工告到上面去,那企业的整个领导班子都得吃挂落。

所以,只要上面没明确要求改革,大家就一直拖着。

就像前几年的腾飞一样,用除了工资以外的其他福利,将人才留住。

狄思科也不想触碰这个雷区,可是,两个高级工程师的出走,让他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了。

他最近一直想找机会跟市领导聊聊,正好赶上市里组织下半年的人事、劳动、教育工作会,一般企业领导都不愿意出席这种会议,狄思科听说以后,主动要求跟全开瑞一起去开会。

当即便收获了对方长达三秒钟的诧异注视。

不怪Carry总惊讶,这次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临近午饭才有一点自由讨论时间。

听到可以举手发言以后,狄思科第一个高高举起了手。

张副市长放下茶杯,见他这么积极踊跃,就笑着点名说:“腾飞的狄总有话要说,那狄总先说说吧。”

劳动局的领导也开起了玩笑:“张市长,人家现在已经是狄董事长了,可不能叫狄总。”

“哈哈,大家叫什么都行,喊我一声小狄,我也应承。”狄思科站起身,接过工作人员拿过来的话筒说,“刚才马局长提到了国有企业人才流动的问题,我也想讲一讲我们腾飞的情况。”

“好啊,大家都聊一聊,集思广益嘛。”

“现在很多经济学学者和企业家,为企业提出了三条安全线的考核标准,当然我更愿意称之为死亡线。越过这三条线,距离企业的死期就不远了。”

“三条线的第一条,就是刚才马局提到的人才流动的问题。在经营正常的企业内,如果员工的流动和淘汰率低于2%,那就很危险了。我们腾飞跟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基层年年进新人,但淘汰是没有的,大家好不容易捧上了铁饭碗,咱能淘汰谁啊?”

“但我们公司的人才流动率是超过2%的,”狄思科作出一个无奈的表情,“这个数据达标,并不能让我们高兴起来,为啥呢?因为这流动的2%中,大多是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

“说到这里,我正好再提一下第二条线,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要占企业的10%以上,我们腾飞能达到39%。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然而,前年这个数据是43%,去年是41%。我们腾飞是一家规模达到5800人的企业,每年流失2%,就说明,每年有一百多名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我们公司离开了。”

“这些高级技术人才,都是我们自己从头培养起来的,腾飞几近破产时,他们没走,如今腾飞的情况好转了,他们反而选择了离开。”

“只能说,腾飞和这些人才是相互成就的,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帮助腾飞实现了飞跃,而腾飞这个牌子打响以后,我们腾飞的人才,也成了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被私企和三资企业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