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节 大朝议,登场(1)(第2/2页)

朝中七部也经历了一轮大调整,缪昌期出局,顾天埈在这一轮表现中态度也是相当暧昧,让原本支持他的顾秉谦极为恼火,毫不客气地撸掉了顾天埈的左都御史一职,都察院一号人物的位置也空了出来。

这里边涉及到需要平衡江南、北地、湖广士人的利益和格局。

阁臣中顾秉谦、黄汝良是江南士人,分居首辅和三号阁臣,看起来仍然是居于主导地位,但顾秉谦和黄汝良关系并不算好,也是一个问题。

官应震作为湖广士人领袖,担任二号次辅,可以说是湖广士人在本朝得到了最高礼遇了,加上柴恪出任了户部尚书,已经是仅次于吏部尚书的高位了,所以自然要在七部和都察院这些重臣中做出一些让步。

北地士人看起来受到了削弱,乔应甲名列四号阁臣,分管的也是居于后的刑部和工部,冯紫英敬陪末座分管兵部,吏部礼兵刑工商,前三部都没北地士人的份儿,再加上一个都察院属于首辅直接联系,北地士人看起来吃亏不小,所以在其他方面就要弥补了。

崔景荣继续担任吏部尚书,韩爌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居相出任刑部尚书,加上孙承宗担任的兵部尚书和王永光占据的工部尚书,七部尚书加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位正二品的顶衔重臣北地士人占了四个。

礼部尚书给了另一位在此次变乱中正确站队,牢牢跟着顾秉谦的李邦华,算是一个犒赏。

李邦华原本是通政使,在和贾雨村的顺天府尹对调中去了通政司,迅速和顾秉谦走拢,算是顾秉谦的一个亲信,正好也就接任礼部这个顾秉谦的老根据地。

商部尚书朱国祯这一次也站稳了脚跟,他和黄汝良关系日益密切,到后期已经和汤宾尹划清了界限,所以也就成为了黄汝良的嫡系。

工部尚书在几番酝酿之后给了王永光,也是考虑到王永光派系色彩不明显,和江南士人关系也颇好,所以最终让王永光上位。

一连串的大调整抢在了大朝会之前就完成了,这也是大朝会召开之前所必须的,也意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朝中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