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第3/3页)

明白了冯紫英的心思后,练国事也笃定了,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

……

“定了?”黛玉看着自己的儿子,反倒是一下子轻松起来,“是不是很失落?”

“倒也不是,儿子本来也知道自己不是最合适的,说实话,像父皇那样成日操心,儿子觉得三五年也许觉得很充实,但是要一辈子那样,太累了。”模样很有些结合了黛玉和冯紫英优点的楚王淡然道:“所以有点儿失落,但很快就轻松起来,甚至已经想下一步可以做什么了。”

“那其他人呢?”黛玉认真打量了一下儿子,看得出来儿子并没有装出愉悦的样子,心里就踏实了,“要知道你弟弟可是十分惋惜的,……”

楚王笑了起来,“真要想创业,那还不如去东大陆或者西域那边,但儿子不是太想,儿子觉得留在中原,还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至于其他人,嗯,可能百味陈杂吧,秦王和魏王还有晋王大概率都是要去东大陆和西域那边了。”

黛玉也有些遗憾,但是想到所有热门候选人全部落选,也就坦然了,想必沈姐姐和宝姐姐和自己的心情也一样。

大观二十九年三月初一,冯紫英提交名单予内阁,内阁复选,由赵王和燕王二人成为候选人。

三月初三,帝国元老院和人民代表院联合投票,票决赵王冯致松成为储君,冯紫英随即签署法令,宣布赵王成为帝国储君。

这一结果震惊了无数人。

晋王、楚王、齐王三大热门人选连复选名单都没进入,只剩下两匹黑马PK,结果竟然是赵王胜出。

后来很多历史学家都在仔细分析和研究这一结果,内阁为什么会选出这两位人选,据说是各位阁臣也都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最终才定出这两位候选人,而联合投票决出赵王,已经是毫无悬念的结果了。

历史学家们研究这一结果时都基本上倾向于认为这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王其他各方面条件都较为均衡,同时性格也最合适,加之对格物的看重,以及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赵王的母后贾迎春性格最为敦厚朴实且母系势力最弱。

大观二十九年十月初一,《海外领地法》正式颁布,帝国鼓励民众对外开拓,并确定了晋王、秦王、魏王诸王分别在东大陆、南大陆和西域主导开拓战略。

大观三十年三月初三,冯紫英内禅退位,太子冯致松登基,改年号至元,史称太宗。

至元三年,晋王在东都(旧金山)组建幕府,以东都为中心,借助帝国的大力支持,以及螺旋桨机帆船的广泛使用,开始大规模从帝国内引入移民。

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二年,从最初每年不超过三万人的规模,逐渐上升到每年接近八万人。

至元十三年,晋王冯致柏在东都建立晋国。

到至元十八年太宗驾崩时,晋国已经从大华引入人口超过九十万,而晋国人口也迅速膨胀到了一百二十万左右。

至元十五年,冯紫英病逝前一个月,冯致柏在东都称帝,建立大晋王朝。

至元二年三月,南大陆被发现。

至元四年七月,楚王冯致枫在南州(达尔文港)组建幕府,并开始有组织地引导移民到来。

至元七年三月,冯致枫将幕府迁移到楚阳(悉尼),并全力以赴建设以楚阳为中心东部沿海区域。

截止到至元十六年冯致枫正式成立大楚王朝时,南大陆移民已经达到一百三十万,形成了以楚阳、南州、海角(珀斯)为三大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带,楚阳成为大楚帝国的首都。

至元五年,魏王冯致桦在帝国支持下,组建了西陲兵团,以吐鲁番为根据地,向西开始了连续十八年的大规模征伐。

至元八年到九年,冯致桦陆续攻陷安集延河霍罕,并继续向西进攻。

到至元十三年,已经攻陷并占领了整个布哈拉汗国,并将兵锋指向了希瓦汗国。

至元十八年冯致松病逝传位于其次子冯元溪,史称高宗,年号宏泰。

宏泰二年,冯致桦征服整个希瓦汗国,并正式在大梁(撒尔马罕)称帝,建立大魏王朝。

宏泰七年,冯致桦病逝,因其无子,传位于跟随其打天下的其同父异母弟冯致榆(云裳之子),冯致榆延续其兄定下的制度,依然大力从中原吸引移民来中亚。

宏泰十五年,冯致榆病逝,传位于其三子冯元河,史称魏武帝。

冯元河继续延续其伯父和父亲定下制度,鼓励民族通婚,强化汉文化推广,并继续向西征伐,连续与奥斯曼帝国在黑海与里海之间进行作战,并取得胜利,一直将兵锋推进到高加索山脉和黑海沿岸,并在黑海东岸取得一个重要据点西港(苏呼米)。

至宏泰二十二年,十五年间,从中原陕西、四川、山西迁民超过一百五十万,加上前期西陲兵团陆续从中原带去的接近五十万汉人,整个大魏帝国汉人以及与汉人混居同化后的人口已经占到了大魏帝国的六成以上。

至元十五年三月初三,冯紫英病逝于京师万寿宫。

临终前,冯紫英手握诸女之手,无语凝噎,含笑而逝。

千红万艳,花谢花飞。

终于完结。新书也上传了,《山河志异》,世情仙侠类,敬请兄弟们去踩一脚,留个印,多给点儿书评,收藏,点赞一下,打赏最好^_^,追读必须,投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