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这好像就是改朝换代(第2/3页)

荀攸在军事战术方面的能力非常优秀,过往征战之中,常常在战前给刘备规划战策,战时陪在刘备身边,协助刘备临阵指挥。

他往往亲临一线,仔细观察局势,思维活跃,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战场上的他,和他老实木讷的长相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于是刘备决定调派荀攸回雒阳出任枢密使的职务。

而荀攸所担任的益州刺史的职务,刘备则打算调任左冯翊韩浩出任。

以韩浩执行朝廷政策的果决和坚韧,以及极强的抗压能力,刘备认为韩浩绝对能够胜任将要面临巨大挑战的益州刺史的职位。

而且,把荀攸从益州调回来,刘备还有这想要推动荀攸入主荀氏家族的想法——这以后再说,当下并不重要。

练兵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练兵院的长官练兵使的得力与否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大汉第三帝国的军队强度,所以在人选方面,刘备也是慎之又慎。

选来选去,刘备忽然想到了高顺。

当初他把高顺第一批外放到危机四伏的汝南,和荀彧打配合,想让他们在汝南郡搞出点名头来,给其他的郡国打个样。

然后高顺就真的在汝南郡搞出了点名头。

他在汝南郡练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汝南营兵,根据自己练兵的实际感受,结合刘备配发的《练兵操典》,给刘备写了不少关于练兵领兵方面的信件,对《练兵操典》做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高顺所提出的相当一部分的改进建议被刘备采纳,对《练兵操典》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补强。

具体战绩方面,高顺一度没有立下过什么亮眼的功劳,他一直统领新兵第二十四军在汝南地区驻扎,成为徐晃的部下,不过在三个多月的清洗行动之中,他立下了不少功劳。

他所负责镇守的颍川郡、汝南郡、沛国、陈国这一地区有不少古文学派的家族势力,比较难对付,在刘备的清洗行动中,这一区域的抵抗力量比较强大。

不过高顺率领二十四军把这一地区的叛逆处理得干干净净,且作战方面一丝不苟,战场风格极为严谨,说打什么就打什么,完全不扰民,没有任何战场之外的负面消息传出。

徐晃布置什么任务,高顺就能完成什么任务,且完成的又快又好,使得徐晃非常高兴。

之后,徐晃特意写表奏给刘备,表扬了高顺,对高顺的能力大加赞扬,称赞他才是个真正有周亚夫之风的人才。

刘备觉得好笑,不知道是不是高顺那个大将军掾出身的属性给了徐晃如此夸夸群的行事作风,过去,他从未见到徐晃如此夸赞一个部下将领。

不过对高顺的军事能力,刘备的确非常欣赏。

尤其在练兵这一方面,高顺的才能尤为突出。

在整个他的部下将领群体里,善于打仗的人并不少,打得比高顺好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高顺在军队里的地位其实并不高,最多算一个后起之秀的位置。

但是诸多将领中,能沉下心来打磨军队的人并不多。

大部分武将性格跳脱,喜欢战场,追求战功和个人的荣耀,沉不下心来,不适合练兵院的工作。

唯有高顺,书香门第出身的他,性格沉静,不追求富贵荣华,非常适合这个工作。

于是刘备一纸调令,免去高顺二十四军中郎将的军职,改任中二千石的练兵院练兵使一职。

名义上,整个汉军群体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都在高顺的约束和管理之下,高顺有权对任何一支军队下达展开军事训练的命令,也有权对任何一名将领下达同样的征调命令。

这是相当重大的职权。

高顺自己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都惊呆了,嘴唇颤抖,拿着任命诏书的手也不断颤抖,一时间根本反应不过来。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不少官员都对此感到吃惊,觉得那么重要的一个职位,刘备居然选择这样一个名声不显的青年将领担任,属实有点剑走偏锋了。

但是刘备乾纲独断,决定了任命,没有听从任何人的意见。

最后则是禁卫军。

因为刘备并不打算弄出两个中二千石的职位专门来皇宫里宿卫,所以决定只设一个禁卫军来保护皇城和皇帝本人的安全。

禁卫军由虎卫军扩编而来,将上一次筛选到最后的士兵们召集起来,扩充到五千人的规模,驻守皇城,轮班保护刘备本人。

禁卫军设两个中郎将的编制,一左一右,一者许褚,一者典韦,仅此而已。

整个中央机构的改革和调动在刘备的细心规划中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中央机构改革之外,刘备又宣布对地方进行一定的改革。

比如将三辅之地改制为雍州,将三河之地和弘农郡改制为司隶州。

刘备对此的解释是想要从官方层面解决掉地域歧视的问题。

人的观念难以在一时之间改变,但是官方层面上应该统一口径,官方应该将大汉州郡一视同仁,尤其不应该在官方层面给予一些地方州郡过于特殊的地位。

因地制宜的发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政治上的过于倾斜和依赖某一地区,会对整个国家的统一局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帝国建国以来的特殊国情是第三帝国所没有的,强势镇压天下的马上皇帝有足够的能力对这个局面负责,因此刘备下诏将三河之地与三辅之地进行改制,分设刺史以治理。

他将以原弘农郡守尹达出任雍州刺史,以原河南尹曹操出任司隶州刺史。

继而,他又下令将交趾地区的行政级别正式提升为州级级别,正式任命现任交趾刺史朱符为大汉第一任交州刺史。

交趾成为交州的建议早在桓帝时期就有人提出,但是当时没有通过,刘备认为未来交趾地区会成为他打开海外局面的重要基地,所以决定正式抬升交州地区的地位。

如此,大汉十三行政区的格局在大汉第三帝国正式成为十四州的政治格局。

这一系列的政治和地域变动是在一天之内颁布的,这一天是建安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尽管刘备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召开会议,和部下们开研讨会、吹风会,但是与会人等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中低级官员吏员对此了解有限,只是从一些外泄的消息当中得知新帝刘备对整个大汉将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大将军时期他无法推行的改革,现在做了皇帝了,就要一口气展开改革。

尤其是在这个荡平反对派彰显武力、确立统治的关键时刻,刘备宣布了这一整套改革计划,对整个雒阳朝廷都带去了相当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