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第三帝国的未来(一)(第3/3页)

但是罗马帝国的官僚显然不在意这些,只要汉帝国做了明面上的让利,并且提供了充足的货物,那么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按照汉帝国的意思来。

于是乎在贞观七年的时候,汉帝国获得了一条比较稳固的海外商贸路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这条海外商贸路线的稳定,刘备决定接纳罗马帝国的使臣常驻雒阳,而刘备也决定派遣外交人员前往罗马帝国常驻,双方都可以通过外交使臣的存在来协商一些需要及时沟通的商贸问题。

于是刚刚回到汉帝国没有有多久的甘宁就又接到了出海任务。

不过甘宁并没有觉得不好,他那浑身躁动的基因让他特别不喜欢安逸,就喜欢挑战未知和未来,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第二次出海任务。

然后刘备还让他进一步观察沿途所经过的每一个国家的状态,包括罗马帝国的状态。

“之前的这份报告写得不错,我挺喜欢的,不过我觉得还可以更加翔实一些,尤其要注意观察各国百姓的生存状况,看看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工作,只是官方和军队的话,还不够。”

刘备如此交代了甘宁,甘宁立刻表示自己懂了,这一次回来,肯定给刘备带来更加翔实的消息。

自然的,东园密探也跟着出去了不少,刘备甚至打算安排人常驻罗马经商,定期补货,还要开始在沿途各国设立中转站,把生意彻底做大、做稳。

对于刘备的野望和第一次出海回归之后所带来的好处,赞叹且眼红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刘备趁机派人将此事广而告之,深入民间宣传,逐渐把出海和黄金白银做了挂钩。

出海,就是能得到黄金白银,出海,就是能搏出个富贵。

危险吗?

很危险,甘宁这第一轮出海船队因为技术原因沉了三艘,死了不少人,后来回来总结技术经验,认为是造船的木料、尤其是龙骨的木料没有晾干所导致的,以至于船只的耐久性出了问题。

但是那又如何呢?

一听造船厂那边给出了至少晾干三年的计划方案,甘宁连连摇头。

“等不了三年,太浪费了,出海本就是搏生死,敢跟我出海的,全都是胆子大的,多备一些小船也就是了,我出我的海,你们多准备一些龙骨,多备木料,等下一批造船用吧,我先去了!”

甘宁停不下来,也有很多人根本不想停下来,明知出海风险大,但是收益更大,他们实在等不了三年。

同样的,刘备也等不了这三年。

于是贞观七年之后,海外贸易这个事情逐渐在汉帝国成为了热门话题。

正好在同一时期,西域商贸火热的消息也传到了雒阳,于是北边出西域、南边下西洋,这一南一北两个西,顿时成为了汉帝国的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