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决战日!国人必胜!(第2/3页)

只有让他们知道了大明有他们一份,他们上了战场才能拼命努力啊!

和对面的吴周军一样,明军的“最后一餐”也是比较丰盛的,一样是米饭管够,有酒有肉,只不过那个肉是腌制过的咸肉——都是千里迢迢运来的,鲜肉非得臭了不可。明军的酒则是蒸馏过的白酒,这也是为了方便运输。

吃完这一顿后,各队的伙夫,还把准备好的干粮给士兵们发了下去。干粮准备的是包了咸肉的大馒头,不仅管饱还能补充盐分,考虑的还是挺周到的。

众人吃完“最后一餐”,又领到了两日份的干粮后,各个营部的集结号就响起来了,士兵们纷纷以队为单位整队,列队完毕后,各队的队正、队副,就开始严格按照作战条例,挨个检查士兵的装备和干粮,每检查完一个,便会命令该士兵戴上包裹着红巾的头盔。

在全队士兵都戴上头盔后,便表示全队战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现在明军步军的队,依旧分为“纯燧发枪队”和“双枪队”两种,前者清一色都是燧发枪,其中还包括一些线膛燧发枪。后者则是两个燧发枪排加上两个长枪排,再加上一个队直排,总兵力就在二百上下。一个营就是四个这样的队加上一个营直队,总兵力大约一千。一个旅则是四个这样营加上一个旅直营,人数大约五千。一个镇则是两个旅加上一个两千人镇标,总共一万二千人。

而军一级的单位,目前也不常设。所以一个军下面到底该有多少镇,该辖多少直属部队,也是没有定数的。

李中山、李辅臣本来各带了一个军直——包括他们俩的亲兵,两个炮兵标,两个辎重标,还有两个军司。不过为了让李中正可以带着两个师去执行迂回任务,他俩就从两个军直当中允出一些人,又组成了一个小军直,给了李中正。

当李辅臣视察完部队,回到自己的中军,准备吃完自己的早饭,然后率队出发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兼顶头上司李中山也正好回来。

不过李中山不是去视察部队的,而是送李中正出发——李中正率领的迂回部队是大晚上悄悄出门的,李中山担心兄弟头一回承担重任,心态可能不稳,于是就起了个大早,亲自送他出发。

“老二,你三弟怎么样?能稳得住吗?”李辅臣看见李中山进来,就先问了句,然后才拿起个包子啃一口。

“看着还行!”李中山笑道,“比先前的那个老三可强多了……不过打仗这事儿,也还得看天分。”

听见李中山提起孙吉庆,李辅臣也是轻轻一叹。本来今天带着一个军去执行迂回任务的应该是他啊!

李中山这时候又道:“有周昌跟着,应该大差不差。”

李辅臣点点头,又问:“李忠王的三万大军到哪儿了?”

“昨天过了汨罗江……在平江县过的。”李中山道,“现在距离咱们这里大概还有几十里吧,快一点今天傍晚能到。”

他话刚说到这里,姚启圣就挑开帘子进来了,“大将军、南王,各镇都已经就绪!”

李中山点点头,吐出两个字儿:“出发!”

……

天色微明,号声鼓声此起彼伏,一队队红巾红袍的国人兵,纷纷红色的溪流一样,从永兴市大营的各处营门流出,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各自的队旗、营旗、旅旗的指引下,先是组成野地行军的宽大纵队,然后浩浩荡荡开赴前沿阵地。在他们出发之前,各镇派出的参谋和督阵兵,已经用各旅特有的认旗(根据中国传统,一般都是猛兽图形)在野地当中插出了大致的进军路线。

各镇的骑兵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出去了,他们将先行抵达布阵的前沿战场,防止大周的骑兵队行进中的明军进行骚扰。

这些骑兵虽然都只是轻骑配置,没有厚重的盔甲,但是为了今天的任务,都给他们配了竹枪,再加上人均两支的燧发手枪,遇上大周的骑兵还是可以一战的。

另外,模范第一镇的狙击手也一大早就出营了,他们会配合自家的轻骑兵作战,对前沿的周军骑兵展开狙击!

当然了,大周那边也有同样的配置!

而轻骑兵和狙击手之间的战斗,现在已经展开了,零星的枪声不断传来,有时候还能听见战马垂死的嘶鸣声音。

李中山和李辅臣的军直纵队,也离开了永兴市大营。他俩的军直纵队中各包括一个铁甲骑兵标和一个装备了24门6斤青铜炮和12门大口径臼炮的炮兵标,不过今天的会战是野战,用不着大口径臼炮,所以这两个炮兵标所属的臼炮营,会和其他一些诸如辎重、工兵部队一起,留守在永兴市大营的核心堡垒中。

除了这属于两个军直的48门6斤青铜炮之外,参加今天这场会战的正面作战的七个镇还各自拥有一个炮营,都是12门6斤炮加6门臼炮的配置,臼炮同样没有出动。

也就是说,即将投入作战的明军火炮,只有区区的132门……在这方面明军可没什么优势可言。

永兴市大营和榔梨市大营相聚大约二十里,因为两军的阵线之间还得流下一定的空间,所以各自走个六七里也就差不多了。

对于列出野地纵队的明军来说,要不了半个时辰,差不多也就到位了。

不过马拉的大炮是没有那么快上来的,所以被安排在第一线的明军三个师下属的六旅二十四营,就开始一线排开,犹如赤色是海洋一般,密集的刺刀和长枪都指向天空,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根据李中山的布署,今天的大阵会分为左右两翼,其中左翼是重点,所以左翼的二线有两个镇,右翼的二线只有一个镇。

根据计划,待会儿李中山会猛攻吴周军的左翼,迫使吴军将预备队投入左翼,为李中正率领的两个镇攻击吴军的右翼创造条件。

至于三线,就是明军的总预备队,只有一个镇,就是赫赫有名的模范第一镇!

另外,各镇所属的骑兵,总共两千多人,被组成了两个临时的标,分布在大阵左右,负责掩护明军阵线的侧翼。而李中山、李辅臣直属的两个骑兵标,大约三千近卫铁骑,则集中在大阵后方,和模范一镇一样,都是预备队,由李辅臣亲自掌握。

而李中山自己的中军,则摆在了相当靠前的位置上,就在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占据了一个名叫蔡家坡的高地。

……

天明时分,吴应麒和吴世琮两父子,也抵达了他们的前沿指挥部所在的黄家冲——这是一座挺大的村子,周围修了围墙,就跟个小城堡似的。黄家冲旁边也有一处高坡,登高望远,视野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