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敌在顺天府!(第2/3页)

五万对八万,优势在明!

什么?从北京城南下的清军骑兵?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吴周十万大军?都不管了……现在最要紧的是逮住康熙碎尸万段!

所以当罗大为得知“康熙”的大军已经离开东平州北上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下令集结部队,然后带上大约二十天的行粮,就沿着运河线南下,去找康熙寻仇了。连那十几座归附的县城都不分兵去守卫了……就让这些县城内的豪强民团自己保卫自己吧!

淮西人眼里,只有杀康熙报仇了!

五万大军加上两三万被动员起来的直隶民夫,就这样一路狂奔着南下了!

……

直隶,正定府,石家庄。

现在的石家庄就是个“庄”,别说省会了,连县城都不是。不过就是个位于滹沱河南岸,和正定府城隔河而望,处于一个关键十字路口上的庄子。

这座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而繁荣起来的庄子,在这个晚上则成为了“王师”的海洋!

现在虽然是晚上,但是石家庄的庄门大开,由西而入庄子的官道上全都是举着火把,穿着“汉服”的“王师”,浩浩荡荡,列队入庄。

石家庄城内的老百姓今晚上也都不睡了,全都出来聚集在道路两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一边迎还一边唱起了《迎大明》!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汉儿难存活。早早开门应大明,管教大小都欢悦。大明来了分田地,大明来了不纳租,大明来了逐鞑虏……”

不过这些唱着《迎大明》的石家庄庄民们却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迎错王师了……因为现在来的根本不是大明的王师,而是大周丞相吴应麒统领的吴周王师!

“相爷,这些人好像唱错歌了……”正在进城的吴三畏凑到吴应麒身边,小声说:“您看咱们是不是要派人去和他们把话说清楚?这次要收复北京,收复山海关的,可是咱老吴家的王师!”

“不必了……”吴应麒摇摇头,“咱们收复北京、山海关后,也是要还给大明的!这叫有始有终,北京和山海关,是因为咱家丢掉的,咱家得收回来,这叫大义!”

原来吴应麒这次东出山西不是来“保大清”的,而是来收北京、收山海关的……这就叫有始有终!

山海关是他老子献给大清的,而大清言而无信,逼反了他家。那他老吴家就应该收回山海关,收复北京城!

当然了,好处肯定是有的……没好处,光有大义,吴应麒也不会兴师动众出这趟兵。

卢三好可是带着瑞信堂的银票去娘子关的,总共给了吴应麒三百万两……这还是头期,等大明拿回顺天府、永平府、遵化州后,再给七百万。

一共是一千万两巨款……哦,对吴周来说是巨款,对大明来说,就是一个月的军费。

这就是钞能力的威力了!

另外,收回北京城后,吴应麒还打算把北京城内八旗子弟的财产和家眷来个卷包烩,一起卷了带去西北……再发送去西域太平谷!

面对人口是吴周七倍,军费开支一个月能花出去一千万两,枪炮和火药的产量更是比吴周多几十倍的大明,吴周眼看着在“东土”是呆不下去了,而要往西跑就得有人口!

可普通的汉人百姓是不大愿意跟着吴周集团跑路的,所以吴应麒必须得找一些在“东土”呆不下去,只能跟着走的人口。

山西那边以八大皇商为首的晋商集团就有点呆不下去……正好“自愿”交出部分家产,然后跟着一起走。

而北京城内的“旗人”也和大明犯冲,甭管他们的含满量是多少,但大明的淮西军来了一准没有好果子吃,搞不好就是一场屠城!

所以他们只能自愿跟着走……而且北京城内的青壮年旗人大多出征去了,多半是回不来了。所以城内的女眷特别多,拉回去正好给愿意追随老吴家去西域的吴周士兵当老婆!

这些女眷多少都有些细软,有些还有儿女……老婆、孩子、财产,一下都有了,这么好的事儿上哪儿去找?

……

在夜色当中,保定府境内的高阳县城北面,一处可供两万人休息的临时营地当中,突然就灯火通明起来了。

随着一阵急促的“聚将鼓”被人敲响。营垒中央的一座大帐里面,很快就聚集了一群穿着蓝色行褂,带着顶子暖帽,挎着腰刀的北洋军将领。

这些北洋将领,大多都是直隶团练出身的,属于是杨起隆的心腹,不少人还有直隶香教的背景,甚至还是天地会的成员。

他们虽然穿着大清的官衣,可心里头想的,却是他们的主公杨起隆什么时候可以取大清而代之!

可是想归想,要把这事办成去不大容易。大清朝虽然风雨飘摇多少年了,可是总吊着那么一口气不肯断了。

而杨家的北洋军也不够强大,在朝鲜称王称霸,入侵一下日本国的九州岛都还绰绰有余。可是要登陆直隶夺大清朝的天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杨家北洋的路线就是效仿杨坚篡北周,准备来个巧取大清朝。

而眼下,清军在山东吃了大败仗,北京城那边要倾巢而出去援救……这下京师可就空虚了,杨家取大清而代之的机会是不是要成来了?

一想到马上可以冲进北京城替大清朝当家做主,一群北洋军的将领就兴奋起来,脸上的笑容就再也藏不住了。

高声的议论也开始了,商议的内容无非就是要走杨坚的路线,还是更激进一点,干脆就学赵匡胤来个黄袍加身吧!

杨起隆手下的大将施琅、赵良栋、王进宝、郑得胜,庞青山坐在一旁,也不加入讨论,只是含笑着打量帐中的诸将。

他们当然知道杨起隆的选择,虽然既学不了杨坚,又当不了赵匡胤。但是“几国”之君总归是当定了!

这固然不是最好的结果,可也不是最差的……大家伙的世代富贵,也算是有了保障。

这时,大帐的帘子突然被人撩了起来,随着一阵凉风,已经换上了一身明朝国公蟒袍的杨起隆大步流星从外头走了进来。

看到他的这身打扮,底下的将领们已经明白了他的选择。

大帐里面的诸将赶忙起身相迎,全都向他拱手行礼。

杨起隆在大帐的中间站定,众人环绕在他的周围,大帐当中灯火闪烁,他的脸庞忽明忽暗,显得异常庄重。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着这位大明虽然国公,大清北洋大臣,朝鲜监国,日本北九州领主杨起隆发话。

杨起隆先是沉默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凉气儿,张开喉咙就大声道:“诸将听令,敌在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