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电源管理芯片(第2/2页)

曹永罗听完之后大笑:“硅谷确实人才要多得多。”

……

当周新在旧金山和曹永罗闲聊的时候,在万里之外的华国此时正是上午的十一点。

华国迎来了新的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所有人都知道华国加入WTO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具体是怎么样的重要法,他们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此时胡正明已经在新芯科技工作快两个月了,他在和周新频繁沟通之后也明确了未来的战略方向。

此时他在全力推进新芯科技和华虹半导体合作的事情。胡正明认为终究自己手上还是要掌握一家芯片制造企业。

“蒋总,我们之前提的合作方案,华虹这边觉得意向如何?”胡正明问。

这里的蒋总是指华虹集团的副董事长蒋守雷,也是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副理事长,几乎可以说是华国芯片产业的全程参与者了,早在1968年开始,在无锡的国营742厂工作。

蒋守雷说:“胡教授,我们也打过很多年的交道,在1995年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华越电子当副总,那时候你来燕大讲课,我特意去听了,然后私下请教了你一些问题。

我们应该算是老朋友了,我很高兴看到胡教授这样的顶尖人才投身于华国的芯片事业。

同时我们对新芯科技的资金实力丝毫不怀疑,对技术实力同样不怀疑。以新芯科技的资金实力,是可以从硅谷、新竹、东京、首尔这些地方招募工程师。

因此,于公于私,我都是同意华虹集团和新芯科技合作。

我只有一个疑问,就是新芯科技靠技术和资金入股,你们不占据控股权,但是需要采取同股不同权的方式,需要拥有新成立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这在我们内部决策的时候是很难经过同意的。以霓虹的NEC和华虹成立的合资企业,华虹NEC为例,NEC开出的条件现在来看很一般,但是在DRAM价格高企的时候,是非常好的。

他们愿意承包华虹NEC生产芯片的所有销售,我们只需要做好芯片制造就可以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有把华虹NEC的控制权交给NEC方面。”

胡正明打断:“蒋总,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些,我去华虹NEC访问过,我也和岛仓启一聊过。

在华虹NEC,中层几乎都是NEC从东京空降过来的,虽然董事长是华虹委派的,但是说白了只是起一个盖章签字的作用。

岛仓启一就是华虹NEC的实际管理者,包括未来华虹NEC的业务方向:加强与中国LSI设计公司的合作、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LSI,用户不限于中国的半导体代工业务,接受NEC的生产委托等等。

华虹其实并没有去干涉这些。

新芯科技要达到的目的和NEC差不多,而且和NEC相比,新芯科技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在市场层面,我们都有更加雄厚的实力。”

主要还是胡正明不耐烦了,说白了新芯科技开出的条件非常优越了,华虹今年的前八个月亏损了7亿元,他们在颠覆时期一年也才赚了10亿多,刨去8亿元的折旧,盈利在3.5亿元。

新芯科技给出的条件是2亿美元入股,华虹以自己名下8英寸的生产线为资产注入新的公司,新芯科技愿意承诺合资后的芯片代工企业每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

蒋守雷摇头:“不不不,胡教授,你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我知道新芯开出的条件很优越了。

我想说的是,华虹NEC的控制权在霓虹人手里,这是因为我们有求于他们,但是即便如此,华虹NEC的控制权也没有写进任何的合同里。

我们和NEC之间保持着一种默契,我们可以和新芯科技同样保持这种默契。

新成立的华虹-新芯,新芯来管理这家企业,管理芯片生产,我们做不到写进合同里。”

一条8英寸的生产线,造价在7亿美元到8亿美元之间,整个华虹目前只有一条8英寸的生产线。

芯片制造就是如此的昂贵,即便周新也吃不消如此庞大的资产投入。

因此他和胡正明商量,能不能采取新的方式,和国企合作。

华国有很多地方都想搞半导体,想复刻硅谷的成功。燕京规划了300亿美元投入的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这里以首钢为主要的承建方,首钢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投入了13.5亿美元,建一座8英寸的芯片工厂,包括两条8英寸,也就是0.25微米的生产线。

当然首钢后来把该计划搁置了,然后把钱转而投向了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成为首钢的主营业务。

不仅后来,现在华虹前8个月的巨额亏损还是有些吓到了其他想搞半导体的地方。

全国想搞半导体的地方都想再观望一下。

但是不妨碍胡正明拿出来作为谈判的筹码:“蒋总,有8英寸生产线的不仅只有华虹,还有其他企业,像首钢的8英寸生产线也即将上线,我们并不是只有华虹一家可以合作的对象。

包括申海还有中芯国际这样的民营企业。

我们选择华虹,是因为我们之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华虹在芯片制造领域有充足的经验。

但是不代表华虹是唯一的对象。

我知道你的担忧,新芯科技也有自己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