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试探底线(第2/2页)

之前收购Cymer只是纯粹的商业收购,没有任何要干涉Cymer经营的协议,商务部都不同意,如果我们再去提这种要求,是非常危险的事。

反而华国的国企去提,只是搬部分生产线的话,更加合理,从招商引资的角度出发,从丰富张江产业生态的角度出发,都合情合理。

我们不能做申海甚至是华国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提醒华国要怎么做合适,但是不应该是我们代替他做。

就像之前你把陈进公开处刑,老实说对陈进的这种做法很解气,年轻人意气风发,锐气十足,我很羡慕你。

但是站在我的角度,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合适的,你去获得了你不应该有的权限,不过在华国做了也就做了,他们有求于你,不会拿你怎么样。

在阿美利肯则不同,别露破绽,这件事新芯去做就是破绽,现在也许不会怎么样,未来可能要命。

让华虹去,甚至让申海的科投公司去更好,把它包装成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至于怎么包装我有办法。”

周新听完后感慨姜还是老的辣,在这方面自己的敏锐度确实不如胡正明。

当战略定下来之后,只需要执行,对华国来说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

周新想趁着自己还在硅谷的时候,进一步试探底线到底在哪里,我收购Cymer不行,那我和应用材料合资收购日本国际电气行不行。

胡正明给出更好解决方案后,周新提出新的问题:“教授,你认为新芯目前的瓶颈在哪里?

我们很久没有在一起聊过新芯的战略规划,可能因为这两年靠着技术垄断走的太顺,我又隔的太远,我们难得有机会面对面交流一下观点和看法。”

胡正明说:“最大的瓶颈还是在先进技术上受限制,在很多领域瓦森纳协定的限制太严重了。

新芯(淡马锡)今年3月投产,90nm制程的两条最先进制程生产线。如果华国可以引进90nm生产线,我们至少早启动半年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芯片生产、半导体设备、芯片原材料,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天然屏障。

这是最大的瓶颈,另外像是什么太顺利导致内部人员没有斗志、大家待遇太好导致没有激情、没有危机感,老实说这都是臆想出来的理由。

我知道可能你回华国,华国那边有大量类似意见,认为我们的待遇太好,员工都没有斗志,缺乏奋斗精神。

半导体领域永远是长跑,经验比什么都重要,在一家公司干了20年的工程师都是宝贵的财富,激情、斗志、奋斗精神这些玩意对于新芯来说不重要,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上限,这个上限不是靠这些主观的东西能打破的。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瓦森纳协定构建的技术壁垒不是靠人力能打破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更好的良品率,设计出性能更好的芯片,提升利润和效率,这些只需要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如何实现这种坚持,需要让员工把家庭先照顾好,他们才能坚持下来。”

作为跑过华国大量地方,后来在华国创办新芯又大量调研了同行业企业,胡正明很了解华国的劳动环境,他担心周新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能让员工过的太舒服。

这种想法一旦开始实践,那将会让新芯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新芯在华国是不折不扣的龙头,因此新芯的员工被很多国内国外企业盯上,而一旦新芯降低待遇,很容易被挖人,然后重新培养人才,这会严重影响到稳定性和公司发展,半导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不同,没有什么35岁壁垒,谁来都能干。

同样的设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良品率就是更高,同样的研发,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就是能靠经验避开很多雷。

周新听完后点头:“教授,这你放心,我们之前说过的,我不会干涉新芯科技的具体经营,我只会在战略上给想法。

而且你作为新芯的管理者,你判断新芯的薪酬体系足够健康,那我就认为没有问题。

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也能给股东创造足够的利益,他们有什么不满意,你该拒绝就拒绝。

我知道华虹提过很多次,希望降低员工待遇,减少研发投入,提高分红比例,你觉得不行可以直接一些驳回,甚至都不用和他们解释。

控制权在我们手里,他们只有分红和监督的权力。”

华虹也挺奇葩的,靠政策吃了大量国家红利,拿了大量财政拨款,发展不如新芯科技,在成立之初就一直想着靠NEC。

结果NEC自身难保,他们榜上了新芯还不满足,想获得更多。

后世华虹在大A上市募集到了220亿现金,把这些现金拿去理财一点也不奇怪。

胡正明说:“我明白,和华虹解释是不想和申海闹的太僵,毕竟华虹是申海的亲儿子。

但是他们现在日子也不好过,中芯发展比华虹更快,感觉亲儿子快变成中芯了。

对了,华虹现在想把他们所有的生产条线都扔给我们代管。

之前我们只管了华虹最先进的两条生产线,现在他们其他生产线也想以资产的方式打包给我们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