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哼!帝王心术!说得好像谁不会玩似的(第3/5页)

不过她并不着急晋升紫府境,只因皇家有祖规,待得康郡王正式继承帝子之位后,她作为帝子发妻便有资格动用皇室内库的万载底蕴积累,在天人境时再晋升一重血脉,成为一名大天骄。

这是为了未来大帝的帝后位置着想,一般帝子都会在四百至六百岁之间继位,而紫府境修士大多都只能活到七百多岁,鲜有能超八百岁的。

总不能让堂堂帝子继位成为大帝后,其原配夫人或者老死,或者已经成了难以见人的老妇吧?

因此,帝子妃若不是大天骄,皇室也会不惜代价想办法让她成为大天骄。如此,她至少还能相伴大帝一千多年,辅佐大帝管理后宫内宅。

也因此,帝子之位,对于帝子妃而言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机缘,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静儿此番回娘家,可是为了英济之事?”赵氏家主赵承文笑着问道。

“老祖宗。”赵怡静面色微微有些怨怪道,“先前安郡王和王氏两位大天骄,在上京城闹得沸沸扬扬,直接介入帝子之争,已经对承嗣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这危机关头,英济皇叔怎么能作出如此背后捅刀子的事情?”

“老祖宗,要不您给他写封信斥责一番,叫他莫要和王氏厮混在一起了。”

谈及此事,赵承文的脸色也有些凝重:“此事说来复杂。按理说,你是小辈不应知道此事。只是眼下涉及到了帝子之争,那桩丑闻也不能再瞒你。”

“英济他虽然是我姐姐的儿子,可姐姐她在英济年幼之时,因与德馨亲王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而生出嫌隙,而当时还是郡王的永安也没有站在她那一边,反而斥责她不懂事。时间一久,永安与姐姐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大。后来,一次吵架之后,我姐姐一怒之下试图带着孩子离开,却被永安带人拦截,并不小心打伤。”

“我姐姐一怒之下,便去了寒月仙朝,至今未归。为了此事,咱们安国公府也曾与德馨一脉大闹过一场。最后惊动了陛下,得陛下圣裁,严厉惩戒了德馨亲王和永安,并亲自拟旨,派人给我姐姐赵惜晴,请她回来。只是我姐姐她从小脾气倔强,自己又是大天骄之姿,心高气傲,极其看不上永安的懦弱,宁愿独自在仙庭打拼。”

赵承文清楚的记得,当时他还动手揍过永安郡王。

“唉~”赵承文说起此事时,脸色依旧有些不太好,“英济那孩子的性格随我姐姐,从小桀骜不驯,虽然对咱们赵氏素来亲厚。可他真要决定做些什么事情,别说我这个舅舅了,便是陛下,若不下旨强行召唤,怕是都难以令他回头。”

“静儿,此事的前因后果你也了解了,你就忍忍吧,别太放在心上。时间一久,自然不会再有人谈及龙无忌这个名字。”

“果然连老祖宗,都拿那个任性的英济皇叔没办法么?”赵怡静颇有些怨念。

这种背后捅刀子的行为,对她夫君康郡王一众拥趸的心理伤害可不小。更别提,支持夫君的皇亲之中,有不少都是看在英济皇叔面上才站的队,如今他搞出来这么一出,不少皇亲都有些动摇了。

“静儿,连陛下都默许了,你也千万别动什么小脑筋。”赵承文告诫道,“你明白陛下为何在此关头,突然大张旗鼓赏赐康郡王府么?还赐予你二品郡王妃的殊荣。”

“不是为了表彰夫君在域外战场立功,有慰劳犒赏之意么?”赵怡静微微疑惑。

“自然没有那么简单,光是域外战场立些战功,哪有如此殊荣?”赵承文脸上带着一抹喜色,细细给赵怡静分析,“前一个有此殊荣者,乃是昊郡王。昊郡王那是什么人?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大帝继承人,无论是康郡王还是安郡王,与之相比都要逊色太多。”

“陛下定然是心中早有决断,只是未曾真正摆明态度而已。最近安郡王弄出个‘达拉大荒漠开拓计划’,闹得沸沸扬扬,赚了不少世家的支持,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可归根究底还是砸了陛下的颜面。”

“随后,王氏又弄出了龙无忌之事,意图为争夺帝子之位而造势,属于拉拢分化之计。”

“原本咱们赵氏还准备想办法反击,却不想陛下直接大肆犒劳封赏康郡王,自然是摆明了态度告诉安郡王一脉,帝子之位他老人家心中早有圣裁,让他们消停消停,别胡乱蹦跶。”

“此外,自然也是因英济那件事情,他觉得有些愧疚。便顺势给与康郡王府一份补偿,以安定惶惶人心。”

赵承文的一通分析极为有道理。

听得赵怡静脸色舒缓,紧张不满之意烟消云散。帝子之争中,陛下虽不能单独决定归属,可他的意见极为重要,一些中立的亲王和郡王,多少会因为陛下的属意而改变心意。

“多谢老祖宗拿主意。”赵怡静感激不已。

“无妨无妨,都是一家人。陛下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此时咱们千万别有多余的动作,免得不小心被人抓了把柄,反而落入被动局面。”赵承文笑着说道,“静儿你既已回娘家,就和亲人们团聚一段时日,勿要操心担忧。待承嗣从域外战场回归,定然能横扫一切跳梁小丑。”

“是,老祖宗。”赵怡静满心欢喜。

……

几乎是与此同时。

著名网红酒楼白云楼中。

一群年轻官吏们正在重新整理和汇总账本,算盘噼里啪啦打得极快。

一叠一叠的金票,甚至是紫金票装在特制的加密钱箱里,堆得满屋子都是,金灿灿的几乎要晃瞎人的眼睛。

安郡王呆呆地看着那么多箱子金票,感觉自己上半辈子白活了。

也不知多久。

官吏们终于整理出了总账,呈给了安郡王和王宗安。

安郡王扫了一眼,差点被上面的资金总数给刺激得晕过去。

六亿九千万乾金。

足足六亿九千万乾金!!

按照道理而言,集资款每年应当能收取不到两千万乾金的样子。但是上京城的世家中不乏底蕴深厚的,哪能这么扣扣索索,一年一年的给这么麻烦?

绝大部分世家一交就是十年,少部分一下子交五十年的。

例如公冶氏和王氏,都交的特别多。

还有大帝他老人家最嫌麻烦,其一成干股,直接一次性交了两百年的,足足三亿三千万左右。

用他老人家的话来说,拿了钱就滚去达拉大荒漠开荒去,下次别来坑他。

后来据老姚私下透露,陛下的意思是反正年纪也大了,这钱就索性从国库出。以后国库亏不亏,穷不穷,和他老人家也没半毛钱关系。要是国库穷了,就让继任帝子去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