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帝VS土大帝(第2/3页)

岩甲巨象缓缓前进,宽敞的象屋随着它的步伐有节奏地摇晃着,屋中的两人却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只要过了【幽门岭】,距离大乾的剑岭关便不足两千里了。”慕容凯丰沉声道,“届时,我们要趁着东乾不备,于三日内攻破剑岭关,率大军直插东乾天府郡腹地,并以最快的方式占领天府郡。届时,我们便可以凭借安江之险抵挡住苍龙军。”

“而与此同时,西晋也会穿过极险的西海盐池,突袭攻占东乾西海郡。我们两国一南一北,夹击大乾,必定能令大乾疲于奔命,痛苦万分。”

北岷亲王听到此处,微微有些皱眉:“战略计划听起来倒是不错,但是眼下应该不是和东乾打仗的好时机吧?如今隆昌只是半退位,为何不耐心等待个两三百年,待隆昌陨落,东乾国皇室进入凌虚境修士的真空期时再动手?”

“到那时候,哪怕东乾从寒月仙朝请了凌虚境来坐镇,那凌虚境也必然不会为了帮助东乾而以命相搏。”

“唉~”

慕容凯丰长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几分苦涩:“这场仗打得的确太急了。我也曾经和陛下谏言,说此时绝非进攻东乾国的良机,就怕隆昌和姜震苍两人狗急跳墙。”

北岷亲王不解:“那为何……”

“哎~还不是因为……”慕容凯丰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随手在两人身周布了个禁制,这才传音继续说道,“陛下曾私下对我解释过,这一仗他也不想打。但是,此番是有魔朝的大人物在后方推动这一场战役,容不得他不打。”

魔朝?

北岷亲王眼神闪烁了几下,冷笑道:“原来如此。看来,我们是成了魔朝大人物们拿来牵制和吸引敌人注意力的炮灰了。”

“北岷,此事你莫要声张。”慕容凯丰沉声道,“这一仗虽然仓促,时机也不对,但也正因如此,东乾那边也料想不到隆昌还没死我们就敢动手,这也算是一种奇袭优势。”

“先不管魔朝那些大人物有什么目的,这一仗我们都得好好打。只要我们能成功拿下富饶的天府郡,便可以大幅度缓解咱们大秦粮食和盐铁不足的局面。只要西晋那边也能顺利拿下西海郡,东乾的国力必将受到重创。”

“到时候我们还能调转枪头,将蛮蛊族的地盘一起吞并,届时,咱们大秦国力必然能突飞猛进一大截。”

听着慕容凯丰描绘出的美好前景,北岷亲王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兴奋了起来:“慕容元帅所言甚是有理。本王只要一想到能在富饶的天府郡中为所欲为,都有些激动了起来。此外,当年东乾杀我北山亲王,这一次,我们正好可以把这笔账也一并讨回来!”

“如此,就有劳北岷亲王你先率领斥候队伍,控制住环境恶劣的幽门岭,以防止东乾将计就计,利用幽门岭的地龙伏击我大秦军。”

“元帅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了。”

……

长宁卫新平镇。

短短不足百年的时间,新平镇就已经成为了泛安江流域、泛东海流域首屈一指的城镇。

日新月异,便是形容新平镇的最佳词汇。

如今,新平镇的户籍中心统计下,辖区内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其中,除了本地人口之外,还包含了大量外来的务工人员,他们分布在各农庄、各大生产基地,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业之中。

最早一批从平安镇王氏主宅附近拆迁过来的平民,如今家家户户富得流油,光是当初分配的土地建房后出租,都足够一家老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了。

大乾各郡的商行、世家,若是在新平镇没有分行或据点的话,那就真的落伍了。

得益于王氏在【水泥】研发上的日益精深,高标号水泥已经在新平镇内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化作了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使得有限的土地面积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只不过,水泥属于高耗能且有一定污染性的行业,如今长宁卫一带已经逐步淘汰了产能落后的水泥产业。如今的水泥制造业,已经被逐步转移到了陇左燕氏的辖地内。

当然,王氏在转移落后产业的同时,也对新生产工艺的环保和能耗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良,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当然,只是尽可能改善而已。

如今整个大乾包括王氏,对水泥的需求量都在逐年增长,如今的产能还远远跟不上需求,停下来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新平镇,西塘街。

百年之前,这里还是属于域外边陲之地。

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繁华热闹,人流如织的商业街。

临近新平港的地理优势,让沿街店铺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分行、世家驻点的热门区域,这里的商铺一天一个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陇左郡城的价格。

五十年“老”字号酒楼——新顺楼,便是矗立在最繁华之地的一栋酒楼。

“伙计,一壶【火晶烧】,五斤灵角牦牛熟牛肉,一大盘清蒸赤尾灵鱤,再来几个灵蔬,要靠窗的位置。”巡逻队的诸葛良材今日难得休息,他换上了一身裁剪得体的劲装,正在招待一些“远房”来客。

“哟,这不是诸葛队长么?”伙计满脸堆笑地迎接着诸葛良材,“实在不好意思,今儿个靠窗位置已经没了,要不我给您安排在清净点的包房?”

诸葛良材刚笑吟吟地准备说话,他身后那些远房客人中有一个中年女子说道:“良材叔叔,你可是王氏巡逻队队长啊,怎么连个靠窗位置都拿不到?”

诸葛良材一滞,当即有些拉不下脸来。

他扫了一圈,发现的确没有靠窗位置了,当即说道:“桂花六嫂,新顺楼生意好,今天的确没位置了。要不,今儿个先凑活凑活,我预定明天的靠窗位置。”

他们诸葛家的先祖,是岭北郡人士,当初安江发大水时一路南下逃难,后被王氏收容安排在了难民营。

而后凭着为王氏修筑河堤,疏通河道等工作落户在了平安镇。再后来因为王氏主宅扩建,诸葛家便迁徙到了新平镇西塘这一带,这些年靠着王氏发展的红利,家庭条件也是越来越好。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也怪他们家老祖爷爷当年站稳脚跟后,非得回老家探亲,说什么“死了后要落叶归根”。结果亲是认了,麻烦倒是惹来一大堆。如今新平镇发展得愈发繁荣,隔三差五就有远房亲戚过来投奔。

光是诸葛良材,都已经接待过七批远亲,费心费力地帮忙安排住处和工作。

说实在的,他心中早已经烦不胜烦,可又怕这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亲回去后,暗地里嚼舌根,戳他们诸葛家的脊梁骨,便只能暂且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