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登陆

大明自广西布政使司出发的东路军可谓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坡垒、隘留、鸡翎三关,杀的安南守军溃不成军,兵锋直指富良江。

而西路军的进度同样也不慢,至少姜星火从西平侯沐晟给朝廷递上的军报来看,似乎是不慢的……

“臣西平侯沐晟等由蒙自县而进兵,经野蒲蛮而取道,所过林莽,跋涉崎岖,都指挥陈叡等夺取【猛烈关】,而贼徒惊溃;同知俞让等攻【栏花隘】,而蛮卒擒夷;【仙游关】望风皆靡,亦贯珠而筑垒,仍刊木以造舟。”

这么一看,同样是连克三关,局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啊!

但还在养病的成国公朱能,依旧闭着眼睛就指出了问题所在:“这走的是小路,所谓猛烈关、栏花隘、仙游关云云,怕是根本没人防守的。”

姜星火手里没堪舆图参考着来看,自然不如做足了准备功课的朱能,于是又翻出了西路军副统帅丰城侯李彬的奏报,来对比着参考。

朱能的气色已经好了不少,但毕竟是大病初愈,所以此时还是在家里躺着,每日穷极无聊,而朱棣又让他好好休息,不许那些粗鄙武夫前来打扰他,更不许给朱能任何任务,生怕给朱能又整个轻病转重病,还好有姜星火来给他看病,方才有个说话的。

至于姜星火会不会看病……

反正继“化肥仙人”以后,“神医”的名号也开始流传了。

“遂以都督、都指挥徐孙、孔等,先领精兵,突出宣光江口,攻杀贼众,寻夺澳汤等沙。臣彬(丰城侯李彬)复相度其上游可计图而潜取,乃亲率都督程达、指挥宋颐等,夜中潜船衔枚,间道而出,乘时击贼,纵火焚舟,始夺富良江面。”

“此战,沂流合击,船触首尾相接;鏖战及捕,波涛上下为赤。我击沙滩而布阵,贼惊上天之飞来。遂寻径路以进师,同对敌而结垒,惟多邦城之险隘,实三带江之襟喉,备御甚严,攻取宜需谨慎。”

平心而论,战报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写的不错。

文采斐然,骈句都用上了,充分用文笔展示了大明天兵天将的威武,就是不知道是哪个文士的手笔。

但战报这种东西嘛,尤其是润色过的战报,涉及到将领们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一般都是大败润成小败,小胜润成大胜……当然了,更离谱的也有,全靠想象力。

所以,若是没有个自带火眼金睛的行家里手,来结合各种情况解读,寻常人怕是就真被蒙混过去了。

靠在床上的朱能沉吟了片刻,脑海中大约是浮现出了安南的堪舆图,随后用手指点着战报说道:“丰城侯李彬和西平侯沐晟一开始就分兵了,走的不是一路。”

经过朱能的解释,姜星火大约明白了西路军的行军路线。

西平侯沐晟的主力应该是走的宣光江口,自宣光江口沿红河逆流而上;丰城侯李彬等人所率的偏师,应是沿着清江上游的小路进抵至红河。

双方通过两翼夹击的方式打败了在此地戒备驻守的安南军,然后西路军全军渡江到红河南岸地区,丰城侯和西平侯沟通后,各自给朝廷写了奏报。

朱能的面色有些古怪:“简而言之,西路军没遇到什么阻碍。”

姜星火问道:“那依成国公之见,安南军放西路军进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他心中已经隐约有了猜测了,但军事上的事情,跟朱能探讨印证一下倒也无妨。

“死守富良江。”

朱能被姜星火救了一命,态度自然是跟从前天差地别,此时乐呵呵地说道:“国师不妨往下翻翻,应该还有奏报。”

姜星火依言而行,果真又翻出了一份,这是东西路军联合递交给朝廷的军报。

“贼恃伪东都及宣江、洮江、迤江、富良江以为固。乃自三江府迤江南岸伞圆山,循富良江南岸东下至宁江,又于富良江北岸,循海潮江、希江、麻牢江,至盘滩困枚山,缘江树栅。”

“多邦隘增筑土城,规模巨大,而城栅相连巨百余里,贼尽发江北诸府州民数十万供给转运,驱老幼妇女以填土石。”

“贼又于富良江南岸,缘江置水寨,尽取国中船舰列于水寨内,而诸江海口俱下捍木,以防攻击,贼之东都守备亦严,时列象阵步队于城栅内,贼众水陆号七百万。”

七百万,也就逗个乐,全安南人口加起来都没有七百万。

但安南国把所有主力,也就是将近二十万的战兵、辅兵,以及数十万民夫,沿着富良江严防死守,却是毫无疑问的。

从军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安南人做的准备工作很足,富良江防线以谅山多邦城为核心,然后三条河流像是三条鱿鱼的爪子一样甩出来,沿途到处都是防御。

同时,安南人不仅堵塞了出海口,还在在多邦城以南建立规模巨大的水寨,把所有军舰都集中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绝对的水上优势。

富良江可不是什么小江小河,水面宽度和水流速度都相当惊人,入海口被堵塞,大明的水师无法溯江而上,而大明没有治水权,二十万大军拿什么渡江?

他指着姜星火手里的匣子和刚才挑选出来的军报。

“强攻富良江一线必然损失巨大,如果只是兵力上的损失,大明还能承受得起,但怕的就是拖延下去旷日持久……征安南是拖不得的。”

“是啊,征安南是拖不得的。”

姜星火同样意味莫名说道。

江南工场区的产能已经快要爆了,如果不能迅速拿下安南,把商品倾销出去换回资金,对于户部垫付的款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这种军事与经济循环交替的对外战争模式同样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姜星火用自己一直以来积累的信誉做担保才说服了朱棣,这时候是要见到成效的。

而对于朱棣来说,他的烦恼只多不少,也同样不希望征安南拖延下去。

毕竟帖木儿东征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就像是一柄悬在脑袋上的利刃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落下……

两人又翻了翻军报,张辅和柳升等人的军报,详细介绍了新式武器、新式战术在经历第一次实战后发挥的作用,看的倒是让人心情愉悦了起来。

“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看完军报,朱能主动说道:“京营军改的事情,还有把海军从水师里划拨出来的事情,我会在五军都督府上提的。”

“如此最好不过。”

姜星火松了口气,这人是真没白救,如今丘福在管军校这摊,而李景隆在南边,徐辉祖在北边,朱能是五军都督府的话事人,有了朱能的承诺,接下来大明军队的火器化改革,以及大力发展海军用以海外贸易、殖民的事情,就都有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