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民族主义的觉醒

东南科举的防作弊制度是完全照搬大明的,卷子也要经过糊名、誊抄等步骤,这位阅卷官并不知道考生的名字。

由于苏泽亲自出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新题型,申时行特意吩咐遇到阅卷官无法决断的卷子,要亲自送到他面前裁断。

这位阅卷官拿着这份卷子送到了申时行面前。

科举的卷子是要多名阅卷官交叉审阅的,每一个阅卷官都要在卷子上写上对这份卷子的评价,分为“通”或者“不通”。

申时行是明廷的状元,阅读速度极快,所以他要求只要有一名阅卷官判过“通”的卷子,都要送到他这边亲自判卷。

此时申时行正依靠在太师椅上,随意的翻看一份卷子。

“中规中矩吧,只能算是开胃小菜,可判通。”

只要申时行判了“通”的卷子,就会进入本次贡试的入围名单。

本届科举一共有四百个进士名额,申时行会筛选出六百份卷子进入下一轮。

这些卷子会送到内阁,在都察院负责督查礼部的御史们的监督下,再选出四百份卷子。

这四百人就是本科的进士了。

这四百份卷子会按照水平高低排序,接下来这些卷子会送到大都督府,再由苏泽决定甲等进士的一百人和乙等进士的三百人。

虽然说东南科举取消了庶吉士,甲等的一百名在步入仕途后都是同一起点,但是读书人也向来讲究一个排名高低,在科举这场比试中,总还是要分出排名高下的。

只要还有排名存在,那这些进士们进入各部衙门之后,这些排名总会成为别人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就像是苏泽穿越前的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依然会被问及毕业的大学,好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被同事高看一眼。

所以苏泽最后还是同意保留了三鼎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这也算是对卷王前三名的名誉奖励了。

看完了一份卷子,助手将这份卷子收起来,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稍微坐正了身体,看完之后满意的说道:“此文虽然立意普通,但是文章磅礴大气,是难得一见的雄文,可佐酒!”

“可判通!”

申时行的助手在卷子上画上红圈,接着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看完一行立刻坐正身体,他满意的说道:

“立意深远,是本届士子中的翘楚,可为正餐,可判通!”

申时行看完之后,阅卷官这才递上了自己手里的这份卷子。

这份卷子是汤显祖后面的一份卷子,汤显祖的卷子没什么争议,很快就会送到申时行这边,以申时行的眼光肯定会让他通过。

但是这份卷子就不一样了,上面很多论点都是阅卷官自己都看不懂的,所以只能送给申时行来决断。

申时行接过了卷子,他刚刚看完了第一行,立刻站起来说道:

“焚香!”

阅卷官惊讶的看着申时行,只听到他说道:

“此乃佳作,必须要焚香正心,才能体味真意!”

申时行的助手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世人都知道这位明廷的状元,东南的教育大臣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

申时行在松江担任知府的时候,就以喜欢提携后进出名。

他遇到喜欢的文章,就会废寝忘食的阅读,甚至连吃喝都会忘记。

申时行在松江担任知府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读到沈一贯刊登在《京师新报》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到了吃饭的点。

他新婚妻子不忍心打扰申时行看报,就制作了申时行最喜欢的苏氏点心闵饼。

这种苏州特产的糕点,直接吃有点太淡了,申时行的妻子又配上了桂花糖,让申时行蘸着吃。

可没想到申时行读报看文章实在是太入迷了,竟然将闵饼蘸着书桌上的墨汁吃了起来。

等到申时行的妻子进来收盘子,才看到丈夫满嘴墨汁,连牙齿都被染黑了,不顾大家闺秀的礼仪笑了出来。

这件事在申时行担任松江知府的时候就被传为美谈,那时候松江府的读书人经常会将自己写的文章送到申时行府上,而申时行公务再繁忙,也都会抽空看这些送来的文章。

阅卷官也没想到申时行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这么高,等到熏香点燃之后,申时行正襟危坐,认真阅读这篇文章。

等了良久,申时行这才慨叹一声说道:

“果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此文章,我东南文脉后继有人了。”

接着申时行吩咐助手道:“将这篇文章暂列第一,我想大都督肯定会喜欢这篇文章的。”

阅卷官这才问道:“申大人,属下实在愚钝,这文章中很多地方都看不懂,这才劳烦您来裁断。”

申时行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篇文章对大都督的《三经新义》做了阐释和延伸,你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阅卷官有些愧疚,自己虽然也日夜研究苏泽的理论,但是学术这个东西是看天赋的。

特别是涉及到了治国理论这个层次的东西,不是靠着钻研就能提升的。

申时行说道:“这篇文章好就好在讲对了一个问题,‘民族’。”

“民族?”

申时行说道:“为什么明成祖征服了安南,最后又被迫退出来了?”

阅卷官想到了汤显祖的文章,说道:“因为成本太高,在安南驻军要应对安南土著的反抗,设立郡县需要派驻官员和士兵,可是明廷能从安南抽取的赋税微乎其微,最后明成祖才放弃了安南。”

申时行点头说道:“从财政角度出发,你能有这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你若是参加本次科举,也能得个榜眼了。”

阅卷官有些羞愧,他是用的汤显祖的结论,不过他还是收下了申时行的夸赞。

“但是为什么这样呢?安南既然是中华故土,为何会如此激烈的反抗呢?”

阅卷官没有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民族的作用了,因为在长期对抗中华的时候,安南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团结起来反抗中原的占领,这才让明成祖的统治成本提高。”

“而当时的明廷来说,占领安南不过是明成祖南征北战的功绩之一,却要普通百姓承担千里之外的兵役,需要官吏奔赴千里之外上任,忍受安南人的白眼和反抗,当时的军方和文官自然都提议放弃安南。”

“这篇文章这句话说的好,‘明成祖征安南,反而促成了其民族意识的形成,在反抗明廷占领这面旗帜下,自明廷撤军后,安南开始了长期的去汉化进程。’”

申时行赞叹说道:“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不是普通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