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癫(第2/2页)

她这个人有一点不好,就是见不得别人在她面前发骚。一看到别人在她面前骚来骚去,她这蒲扇大的巴掌真是钻心的痒,恨不得箭步上前掐住他的脖子,左脸一个巴掌,右脸一个巴掌。

但是这样太便宜他了……

正好若干年前,有人送过她一盒玉势,自从她在它上一任主人那里一一用过以后,已经落灰多年,或许如今到了它重见天日的时候。

乔知予眯起长眸,饶有兴致的紧了紧护腕,眸中闪过一丝兴味,下次景亲王自己送上门来,她可再也不会客气,一定要找个地方,“爱”得他死去活来。

除了任务以外,这枯燥的人生又有了一些期待,感谢贱人,真是天赐的生活调剂。

回营帐的路上,好巧不巧,乔知予遇到了一个未曾想到的人。

当时一阵风迎面吹过,风中飘飘扬裹着一张巴掌大的宣纸,乔知予眼疾手快,抬手就将那张纸捞到掌心。

纸上画着一丛栩栩如生的剑兰,旁边还用簪花小楷题了两行字:

“身悝风露甘修洁,谁托斯馨欲援琴。”

她念出声来,挑了挑眉。这是哪家曲高和寡、不流于俗的姑娘,墨宝怎么在天上飞?

“乔大人。”

耳畔传来一道冷淡的女声,乔知予循声转过身,宛如一阵清风拂面,一个乌发青衣、身形纤秀、眉眼清冷的女子赫然出现在她眼前。

“风把书中小画吹走了,多谢乔大人出手。”她颔首向乔知予福了福身,不卑不亢,疏离有礼。

乔知予听出她的言外之意是叫她还画,但她并没有马上还,而是微微一笑,又看了她两眼。

光天化日之下,此举颇有登徒浪子的嫌疑,然而天地良心,她乔知予绝不是见色起意,而是因为面前这个女子,实在是有些特殊。

李维仪,双十年华,尚书令李正瑜的老来女。

李正瑜正在被不言骑调查,按照第一世的下场,最后他会被黜退不用,而整个李家也会从此衰败,李家子弟再也不能通过荫庇入仕为官,只能走科举一条路。李家毕竟是世家之首,哪怕是揪出李家的不对,第一世的宣武帝也没敢下死手,李家除了不能再荫庇为官以外,一切照常。可李正瑜因被黜退,大受打击,心气全无,竟然一病不起,眼见着就要撒手西去。

李维仪心疼父亲,念及父亲被族里那几个贪污枉法的李氏子弟连累,只因如此便被黜退,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实在不公。于是她敲响宫门前的“登闻鼓”,请求天子手下留情。宣武帝不理她,她就跪在皇城宫门前,跪了三天三夜,淋了一场雨,大病一场,人就没了。

这位饱读诗书,闻名盛京的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她不聪明吗?其实她应该能想到,自己的父亲被黜退,李家那几个不肖子弟只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李家卷入了世家与皇权的斗争,成为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可她想要救自己那执拗的父亲,除了哀求皇帝回心转意,在当时别无他法。

她重情、坚韧、博学,只可惜愚孝,最后为了愚孝,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或许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身体竟然弱得连场雨都承不住。

香消玉殒啊,是一个怅然的词,不是所有女子的死都能叫香消玉殒的。比如姻姻,如果她死了,可能只能叫嗝屁,而乔知予认为,自己的死可能要分情况,死在沙场叫做马革裹尸,为了任务叫做慷慨就义,总之都不是很有美感。

乔知予垂眸看了眼面前这位肤白胜雪,双眸明亮,清丽脱俗的女子,只觉得有些惋惜。

李家的罪证还没有摆出来,李正瑜也还坐着尚书令的位置,因此李维仪能出现在这场秋猎上。但看样子,到明年开春,科举推行之前,宣武帝就打算把李正瑜搞下来杀鸡儆猴,到时候这姑娘可就要命途多舛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顺手的事,说不准日后能为她所用呢……

思即至此,乔知予大大方方的把画往自己怀里一塞,然后朝一脸惊愕的李维仪说道:“身悝风露甘修洁,谁托斯馨欲援琴。在下不才,颇善抚琴。”

李正瑜的罪证是不言骑在搜集,而她又是不言骑的上将军。以后李家落败,来求她吧,至少她这个淮阴侯看起来比宣武更容易被打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