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九章 邺城是个软柿子(第2/2页)

对这个地方,晋军相对陌生。

而洛阳,不是吹,桓温当年还是成功占领过的。

虽然后来中道崩殂吧,好歹热乎气还在。

但是,刘裕的提议似乎是忽略了一点。

王谧不得已要提醒他一下:“长安城内部的情况虽然比较混乱,但是,外部却危机重重,我们总不能先和姚羌掐,再对付四处游荡的丁零部吧。”

丁零部?

中原大地上还存在这么一群人吗?

兄弟们纷纷现出疑惑的目光,王谧摇摇头,就知道他们把丁零人忘记了。

就算人家人头少,没什么存在感,你们也不能当人家不存在啊!

“丁零人,他们不足为惧吧。”

何迈这位兄弟,从刚才开始就一次发言机会都没有抢到,这会一开口,就是引人发笑的话。

他明明连丁零人的面都没见过,就敢妄称丁零人不是对手,未免信口开河。

果然,檀凭之的脸色登时就变了。

提到丁零人,他算是几人当中最了解的,而一旁的魏咏之,看到老檀的表情,便解释道:“王侍郎提醒的对。”

“别看丁零人人少,但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况且,这伙人相比氐人、鲜卑人,更加狠毒,想当初,我们兄弟从北边一路逃到京口的时候,就没少吃他们的亏。”

按照檀凭之和魏咏之的回忆,相比其他部族,丁零人确实是很少的。别的部族打仗都是成群结队的上。

丁零人则不同,他们打仗从来都是走的分散式。

也不求能打胜仗,只求能劫掠财物。

在乱世中生存,这也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

当他们被氐秦攻破,成为被氐秦俘虏的众多部族之一的时候,丁零人几乎是毫无存在感。

苻坚会重用姚苌,礼敬慕容垂,却基本上不会把翟辽等人放在心上。

但是,一旦氐秦解体。

丁零人的危害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打仗打不赢,但是在几大部族之间相互帮忙借以求的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还是可以的。

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丁零人也一定盘踞在长安城附近,没有走远。

他们不似鲜卑人,对他们龙兴的燕地有刻骨铭心的情感,抢长安,论实力又干不过羌人。

那怎么办?

只能避实就虚。

躲着姚羌和鲜卑人,在他们中间的一些狭长地带盘踞。

王谧判断,根据丁零人的个性,他们不会太靠近慕容部,而会挤压着姚羌部的势力范围,在他们的外围活动。

“一旦我们接近长安城,一来肯定会遭遇姚羌部的阻击,而游荡在这一个区域的丁零人,也会伺机而动,或是零散攻击,或是和姚羌部合作,总之,我们就会面临两面受夹击的局面。”

这样想来,如果晋军贸然出击,那处境比之被围困在邺城的符丕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重要的是,一旦我们去进取长安,极有可能会让氐秦得利。”

“别忘了,目前为止,长安城现在还掌握在氐秦的手中。”

一句话,成功让众人都止住了这个心思。

长安城的归属确实是个大问题。

如果氐秦已经在长安溃败,那晋军去试一试,倒还算是有点胜算。

可是现在,一旦晋军和姚羌的军团掐起来,那不就是变相解了氐秦长安城之围了吗?

“你说得对,我们可不能让氐人得意!”

“可是,我们要是去邺城挑战,不也是在帮符丕吗?”

“那符丕就不是氐人了?”

王谧愣住了,何迈这一问还真是灵魂。

确实是如此。

在几大部族混战之中,以晋人的立场,其实帮谁都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

按照晋人的价值观,他们巴不得这些部族都抱在一起,手挽着手一起自爆才好。

但是,相同的境遇之中也包含着不同。

符丕这边,邺城虽然对氐秦很重要,但是毕竟不是都城,只要操作得当,在混战之中渔翁得利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长安这边,盯着这座城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那种盯还不是简单的盯,只要占上了,那就是要当都城的,跑不了。

两边对比一下,到底还是邺城的符丕是个软柿子,可以上手捏一捏。

……

虽然很多人都对王谧的建议有怀疑,甚至连一丝一毫都不肯相信。

他们认为战争距离他们还很远,北方各族的厮杀至少还要持续个一年半载。

而北府兵的任务,就是继续操练,保持战斗力,警戒边境而已。

虽然一时半刻的打不起来,王侍郎却比军营里的任何一位将军都要更加忙碌。

要忙的事情太多,没办法啊!

分身乏术。

那么多的新兵器,越堆越多,还在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这里,必须在大战开始之前,教会官兵们使用这些好东西。

“寄奴,这些士兵都是你亲自拣选出来的吗?”

刘裕站在王谧身边,看着手下的亲兵,微微点头。

“没错。”

“按照你的要求,都是头脑最聪明,反应最机灵的。”

“很好。”

王谧也很满意,但刘裕其实并不是很满意。

稚远的选择和他想象的,是有些差距的。

这些精兵,怎么说呢,其实是他和王谧共同挑选出来的。

而能够被王谧看上眼的,都是些身量中等,并不十分强壮的士兵。

这不管是什么样的兵器,操纵起来,不都是那些强壮结实的人好使吗?

搞不懂,当真搞不懂。

而且,王谧从建康带来的这些兵器,也越发的奇怪了。

此前,刘裕还在建康城暂呆的时候,他是见过那个叫手枪的东西的。

确实威力巨大,很灵活的样子。

与他以往使用过的兵器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这个时期的兵器,往往是以重量取胜。

比如关公善使的青龙偃月刀,重量就达几十斤,虽然后世的小说中称其足有八十斤,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这确实是夸张。

八十斤虽然没有,但是二三十斤还是可以有的。不只是青龙偃月刀,就是这个时期的长矛、长戟也都比较沉重。

原因无他,都是战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