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章 琅琊王的局面(第2/2页)

主公交代的事情都是至关重要的,又那么详细,这个时候,就应该赶紧记一笔才是。

别看曾靖是个武人,但是,和刘裕他们相比,还是有点文化的,至少常用字都可以写的很顺手。

“主公,要不要属下记一下?”

“免得到了京口出纰漏。”

王谧笑道:“不必,我只是和你念叨一下,很多事情也好有个梳理,这些具体的事宜,都要等到穆之到建康来,才能实行起来,现在不必着急。”

“穆之要过来?”曾靖很激动。

刘穆之,现在的地位就是北府的智囊,虽然他还从未上过战场,也未曾有战功。

但是,王谧相信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北府的将士们也相信他,自从他开始操持北府,北府的日常事务就越来越有条理,运转的也非常的好。

老实说,在刘穆之主持事务之前,除了打仗,北府的日常还是有些混乱的。

这主要也不是王谧的责任,而是谢玄倒下之后,京口这边的很多事务只能暂时托付给刘牢之。

而刘牢之这个人,打仗还行,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对于军队的日常管理也不上心。

性情粗狂的很。

无法对他严格要求,于是,等到刘穆之真正掌控北府的日常事务,这里的秩序才算是渐渐的走上正轨。

而如今,刘穆之这位北府兵的大管家居然就要来到建康城,这就足以证明,转折点真的到来了。

“有穆之就可以放心了。”

曾靖感叹了一句,王谧便继续道:“还有凭之,也要跟着他麾下的北府兵一起到建康来。”

“而且,要和他们说好,这一次是正式的调动,他们两个来到建康,短时间内是不会再返回京口了。”

“这一次跟随他们过来的官兵,以后就是拱卫都城的主要力量,一定要拣选精兵强将,不得有误。”

在魏咏之还是檀凭之这两个人选之间,王谧还是稍稍权衡了一下的,最后,还是觉得檀凭之更合适。

一则是,两个人在北府的声望不同,魏咏之上战场的次数还是少些,麾下的将士不一定都能听他的。

二则是,现在局势也起了大变化,王谧作为琅琊王,在没有战事的前提下,就不太容易直接到京口去领兵。

那么京口的北府兵就要归刘裕管辖,刘裕是不可能被调动到建康来的,那么,一旦留下他和檀凭之单独呆在京口,就总是让人有些放心不下。

到底还是把他们这两只老虎分开比较好,再加之,檀凭之是个铁憨憨,没什么心眼,在大业未成之前,把他放在身边,还是比较放心的。

至于刘裕呢?

目前来看也还算是可以相信的。

至少,现在的形势已经和历史上的完全不同了,王谧先一步抢占了位置。

而刘裕呢,不管是碍于身份也好,还是夺得战功也好,都只能跟在王谧的屁股后面。

这样一来,北府就不再是专属于他一个人的,反而成了王谧的砝码,北府众人上上下下现在对王谧是忠心耿耿,绝对没有二话。

王谧现在的地位就大约等同于历史上的李世民,虽然是贵公子出身,但是十几岁就从军,跟着父亲南征北战,七八年间在唐军上下建立了极大的声望。

唐军信任他,也拥戴他,正是因为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能有效的控制住大唐的文臣武将,根本就没有一个自己的班底。

大唐的武将,大多都是追随着李世民四处征讨的,这些人天然就和李世民有极为亲密的战友关系,这种关系牢不可破。

而李建成呢,身为太子,他更多的时候要留守长安,甚至是留在父亲的身边,作为王朝的支柱。

在帝国初创的时候,李建成也是打过仗的,但是,毕竟相比李世民,他的存在感要低很多。

再加上,大唐定鼎之后,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股力量没有被剿灭的,于是,战争还是一段时间的主流。

那么,这些战役,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就不适合参与了,毕竟,太子也是国体的一部分,不可轻易动摇。

那么身为弟弟,年纪又轻,又能征善战的李世民,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李世民的身边也围绕着许多精于谋略的文臣,这些人,如果在别人的身边,有个三四个可能就够用了。

可是,在李世民的身边,足有一个队。

这些能人汇聚到一起,本身就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也无怪乎李世民还没动手,李建成自己就坐不住了。

确实压力太大了!

而场景换到王谧这边,他在军中的威望自然是比不上秦王李世民了,但是,现在也可以说是将时长缩短的版本。

论出身,实际上,王谧的出身在这个年代比李世民还要更好些,论能力,自然也不差。

几战几捷,这些战绩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夺得的,虽然这其中当然有穿越者的优势了,但是,王谧也确实为了建筑自己的事业,拼尽了全力。

也许,王谧欠缺的,只是一个稳固的根基。

然而,这个根基真的却绝对不是说有就有,说来就能来的。毕竟,他从军的时间还太短了。

以前又是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贵公子,让他去和李世民那种在军中摸爬滚打十年的战将去相比,未免是有点欺负人了。

再加上,还有时代的限制。

唐承大隋遗韵,经历了大隋的锤炼,隋末人们的尚武之风还是有所恢复,那个时候,很多有志的青年也愿意投身行伍,人才也就更容易获得。

而看看王谧面对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左一线,可以说是最没有尚武习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