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章 自信从何而来(第2/2页)

“家眷都已经到了,我再不启程那还得了?”

这就……快到了?

这不是飞速,简直是光速!

这样一来,王谧就是想劝,也没什么好说的了,等到见到了妻子,说不定,何迈还有的受呢!

想到这一点,再看何迈的时候,王谧的眼神都带上了某种怜悯。

这也是个可怜人呐!

这样想来,阿迈也是个可怜人呐!

而琅琊王这边呢,那当然是个顶顶幸运的人,虽然何迈走了,但是还来了徐羡之。

这边轰轰烈烈的王府投献活动已经结束,由于现在的王府只是建立初期,和本家司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而短时间内,王谧也一点登基夺权的意思都没有。

双方的关系很和睦的,于是,那些地方层级的官员,也不需要撤换,照样还让他们各安其职就是了。

王贞英做事也是足可以信任的,这边才刚刚册封了琅琊王,那边晓谕境内的诏书就已经发出去了。

于是,这几日,从北到南,下游到上游,沿着蜿蜒的长江,大晋即将改朝换代的消息,也渐渐的传遍了大晋的境内。

而这一次,大晋境内的百姓,他们可以感受到琅琊王热切的眼神吗?

哦!

不!

是他们会给他一个善意的眼神吗?

不要把古代的人们想的太过先进,在交通通讯极为不发达的晋末,这个时代的很多人,只知道埋头种地,给自己刨一口吃的。

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实际上,他们并不关心谁来做皇帝,谁来把这块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占领。

只要是能够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这些都无足重要。

只有当战乱烧到自己的眉毛,他们才会狼狈逃亡,四处躲避战火,颠沛流离。

这些平民百姓,他们原本与战争毫不相干,只知道撒下种子,辛勤耕种就可以有收成,有粮食吃。

他们当然盼望有一个强势的稳定的朝廷,这样他们安稳的日子也就可以持续的更长久些。

说个笑话,那些经历了汉末大乱战的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随着时光的变换,城头的大王旗早就已经变换了许多回。

到了南北朝时期,还有很多农夫觉得,现在还是大汉朝呢!

问晋之名号,哈哈,根本就不知道。

别人和他们交流,他们张口就是,今年是大汉的第几年啊,有没有换年号呢?

他们哪里知道,大汉早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了,是个过去式了。

可怜呐!

现在的大晋境内,还有这样的与世隔绝的人存在吗?

这不知晓。

但是很显然,从汉末的乱局之后,别看时间在不停的前进,然而,人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接连不断的战争当中,南北双方的经济都没能发展的更好,其实力,也根本无法和强汉相提并论。

再者说,也不能怪这个时代的人还一心眷恋着大汉,一则是,在读书人的心中,他们都知道,大汉的时候,中原王朝是怎样的辉煌,而这份辉煌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世子,接连不断的传了下去。

形成了人们心中一份共有的荣耀。

真是人比人要死,货比货得扔。

在回头看看晋末,如何与大汉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于是,那种怀念便是油然而生的。

这是在社会的上层,而在社会的下层,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对大汉也有着极为浓厚的感情。

毕竟,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大汉的影响。

汉武帝时铸造的五铢钱,因为批量大,质量好,到了这个年月还有广泛的流通。

它是人们手中的硬通货,人人信赖。

正是因为自从汉末之后,看似大晋形成了短暂的统一,但是由于时间太过短促,经济体量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

各种财富都控制在大大小小的世家手中,官方层面的铸钱活动,总是规模很小,不能够铺开。

就算是古代人也依然知道,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要想向百姓们彰显自己的财力,那就必须铸造新式的钱币,并且推广发行,使之流通。

这样才能逐渐的得到百姓们的认同,人们才会知道,现在已经换了皇帝。

然而,很多事情是想的容易,做起来难。

就比如说这铸造钱币吧,那也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才行啊!

而很显然,不管是之前的魏,还是现在的晋,以至于日后的南北朝,都没有能拥有一个强盛的经济实力。

他们时而也会开设铸钱炉,发行一些新鲜的货币,但是,分量往往比五铢钱偷工减料,工艺也不过关。

这样,民间也就更加信赖五铢钱,并且使用各种手段囤积五铢钱。

这个时代的皇帝倒是有一点好处,他们深知自己的财力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铸造货币的活动,那么便不阻拦民间使用五铢钱。

也并没有强行推广自己朝廷铸造的新钱。

这样,民间的经济系统虽然也不算健康,时常出现种种的混乱,物价也往往波动的很厉害。

但至少,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大体上还算是够用的。

对于这些分裂的小朝廷的君主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不能再要求其他。

于是,就可以知道,现在大晋市场上,人们的交易,主要还是依赖五铢钱。

用着大汉的钱币,心中自然会不断的怀念大汉的好处。

老实说,现在朝廷治下的很多百姓,连司马家都还不承认呢,还想让他们认可这什么突然横空出世的琅琊王?

简直是笑话!

他们不是宰辅之臣吗?

不是只想控制朝局,不想当皇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