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军事与疆土

十三年后,用传统纪元是为正德三十五年,在西历中属1540年。

这一年,皇帝满五十岁整。

这个岁数与他的父亲、爷爷以及祖爷爷相比都是较大的了,况且五十岁本就属于高寿。

弘治四年(1491年)10月26日,正德皇帝出生在紫禁城。

所以正德三十五年朝廷有一个绝大的事项就是皇帝的万寿圣节,一应准备基本从年前就开始了。

不止如此,所有在外办差的皇子、勋贵、大臣也都有返京的计划。

天子虽不赞同为了过个生日就这么大动干戈,而且要得花个两三百万元,实在是有些浪费。

但礼部尚书顾鼎臣和左都御史杨慎带头反对,

他们认为皇帝本身是五十大寿,御极天下又满三十五年整,这在中外百姓看来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大事。

该办而坚持不办,会使民间生出议论,妄议宫中之事不说,说不得还会传出什么闲话来。

外国人就更加注意着这里,既然大明是天朝上国,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先进、国家罪富有,可带领臣民创造了这一切的伟大帝王竟然连五十岁的大寿都不过……这实在说不过去,总是需要一个理由的。

他们甚至会想,会不会是皇帝身体又不好了?

正德三十一年的时候,朱厚照生了一场大病,他自己觉得应该是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衰弱所导致的,病症就是眩晕、头痛,且几个月都不好,朝政都因此受了影响,疼痛倒是没有的,他本来以为应该是高血压,但后来也没有复发过,所以也就逐渐淡忘了。

除此之外,朝臣反对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希望皇帝在万寿圣节上展露一下自己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们都发现,在大明的对外交往之中,皇帝本人已经化身为一个符号,所以他在,就是不一样。

当然了,与民同乐,普天同庆这种理由也是要说说的。

后来朱厚照觉得也有些道理,倡导勤俭节约不是说始终都要清贫度日,该高兴的时候不该憋着,弄得上上下下都很难受也不对。

于是,这事就这么成了。

所以说今年的10月必然是热闹的很。

而那些戍守边疆的将领怕是要辛苦些,赶一趟远路了。

如今的大明,最北端伸展到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以北的一百里远,那里的土地终年寒冻,无法种植与耕作,但皇帝下令在北海的北岸建立了大小十三座哨所和城堡。

里面也不是常年有人,基本只在夏季的时候由臣服于明朝的布拉特部落派人戍边,就为了这一条,布拉特部落每年可以从大明获得三千只羊,两千吨盐和一些棉衣、棉被等物资。

像是这种区域,你一定要打服他们,或许可以,但怎么守得住呢?而且派兵过来所耗的岂止这些物资?

所以刚柔相济绝对是现实中需要采取的上佳之策,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那只存在于无脑幻想之中。

出了这些东西,大明的要求很简单,第一就是宣布臣服于大明,并且四周领地全部属于大明,只不过是皇帝赐给你们在这里放牧;第二,就是不能违反明廷关于蒙古各部落不能无端相互攻伐的绝对禁令。

这一点,已经草原上证明过好几回了。每当有部落首领想要吞并别人的草场,扩充自己的实力,他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正德大帝对其坚决打击。

所有这些战役都是由一人操刀,便是当今最能打得武将,皇帝的四儿子,亲封豫亲王!

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出人,男的要青壮子弟,女的要妙龄少女。这项政策被定名为抽丁,在许多地方都已推开了。

其缘由便是因为统治蒙古草原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放任他们的人口扩张。虽然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朝廷必须配备有‘减丁’政策。

后来的清廷就是这么干的。

这些丁口献出来主要有两个去处,第一是大明缺乏劳动力,朱厚照还是小看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大生产时代,劳动力始终都存在紧张的局面。

第二就是参军。

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在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分别建有大军区,其中西北方向规模最大,新疆军区共有12万装备精良的骑兵。

正北方向次之,共有10万兵马驻扎于河套。

辽东方向最少,有3万人马驻扎于奴儿干都司治所。

总共是25万装备有精良战马、鲁密四代火铳、超级大炮的精锐军人。

但这些军队中主要人员还是汉人,蒙古各部落的青壮真正聚集的地方是豫亲王手下的20万西征大军。

没错,皇帝除了封给老四一个亲王称号外,还封了他为西征将军,并在复名大唐安西都护府之后再封他为大都护,代表皇帝行使位于西至里海,冬至新疆天山山脉的一大片区域的治权。

不必怀疑,这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皇子,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会汉语、蒙语两种语言。

也有人建议朱厚照,四皇子有蒙古血统,又骁勇善战,蒙古部落一向推崇这种首领,所以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军权。

万一草原上那帮人给他来个黄袍加身你怎么办?

但朱厚照没听,大明要想组建这样力量强大的西征军队,人数规模肯定要上去,总不能像是当初征哈萨克汗国那样弄个六万人,那两场激烈的战斗一打就没后续了。

而二十万兵马,不交给儿子,难道交给外姓人啊?

至少他和老四父子之间这些年还是很好的。

再者说老四就是能打胜仗,不给他给谁?

当然,要说他完全没防备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所有生产火铳、火炮、子药和炮弹的工厂与技术一直都是绝密,而且技术工人一直把控的很严。

皇帝嘴上说着汉蒙一家,实际上并不允许外族人接触这些东西。

而会打仗的将领一定明白,火器出现以后,战场逻辑已经不再是谁的骑射好谁就能赢了。

明朝的军事理论也在朱厚照的引导下往这方面发展,虽说不是武器决定论,但热兵器时代的作战武器弹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皇帝在正德二十七年下了一个明确的旨意:所有负责生产火器的官员、衙门不得与在外驻守的将军有任何公开或不公开的联系。

理由很简单,也很直接,为了江山稳定,为了皇帝自己的位置坐得稳。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边军将领自己也不准去打听这类事,给你什么你用就是了。

以至于到现在,生产这些武器的工厂位置成了朝廷的军事机密。

老四二十万西征大军的火器供应就是从新疆运过去的,在当地生产、调试、入役这倒是很经济、也很方便,对啊,等他们这一代人走了,更方便后面的人直接独立分裂,甚至转过头来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