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谁当突厥狗揍谁(第2/4页)

想起间接害死自己父亲,直接害死自己二叔的祖父,杨侑表情郁郁:“和我祖父一个样。”

李昭道:“谁知道他怎么想?但他怎么想都不重要。李建成必不可能当皇帝。我不会再让二郎三郎遭遇危险。”

母亲照顾一大家子人,空闲的时间不多。她稍稍长大后,照顾李世民和李玄霸的事就落在了她的肩上。

她常常抱着病得难以走路的李玄霸,满院子找过分活泼的李世民。

李昭和柴绍开玩笑时说,她这一身力气,可能就是在抱着李玄霸找调皮捣蛋的李世民时练出来的。

长姊如母,李昭现在还没有孩子,虽然弟弟与她差不了几岁,但她看弟弟也和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那么好的弟弟,怎么能被人伤害?

以前她被困于后院,又是出嫁女,除了帮弟弟管好大兴城的产业,其他无能为力。

但现在不一样了。

李昭的眼泪还在流,眼中已经闪烁着代表决心和愤怒的火焰。

杨侑看着李昭的表情,有点被吓到。

难道……难道如果李渊真的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位表姑还能起兵反了李渊不成?不会吧?那可是表姑和表叔的父亲,“孝”字大过天啊。

在杨侑胡思乱想时,李世民和李玄霸已经见到了再次借口出城巡游,实则偷跑的高颎。

“老师!”李世民笑着冲上去拥抱高颎。

高颎一脚向李世民踹来。

李世民躲开,委屈道:“老师为何踢我?”

高颎没有紧皱:“你刚扑过来干什么?你和蛮夷混久了,连中原的礼仪都忘记了吗?你难道以为你已经是蛮夷?成何体统!……”

李世民乖乖站着听训。

为什么他刚见到高老师就要挨训?唉。

李世民:【烦!】

李玄霸:【你活该,明知道高老师最为严厉。你从小到大就挨高老师的训挨得最多,你还想扑上去给高老师一个拥抱?你是想气死高老师。】

李世民:【忘了。】

他是真的忘了。挨训都是多久前的事了?他怎么会一直记得自己挨训的事。

高颎训了李世民一通后,才为李世民理了理凌乱的衣领和发丝,嫌弃道:“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人,要随时注意仪容。仪容也是皇帝威严的一部分。”

李世民:“是,弟子知错。”

李世民:【才不。】

李世民:【烦。】

李玄霸:【二哥,你这是什么?虚心纳谏但“帝不听”是吧?】

虽然原本时空中的唐太宗确实是这样的人。

唐太宗以纳谏闻名,但一个有雄心壮志并且拥有相应能力的明君,都是极其有主见的人。他会虚心听别人的建议,但听完后还是以自己决断为主。

所以翻开唐太宗的传记,常看到唐太宗虚心纳谏,重赏纳谏者,然后“帝不听”。

谏臣(一般是魏徵)气得跳脚,继续进谏。

唐太宗虚心认错,下次还敢。

这样的唐太宗和我现在的二哥有什么区别?!

呃,二哥就是未来的唐太宗,那没事了。

李玄霸在心里嘀嘀咕咕,把自己的吐槽都说给李世民听。

李世民脸皮不断微微抖动,差点没忍住笑。

高颎一看这两人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又在用自己不知道的方式交流了。

李世民和李玄霸从小就这样,只有表面上老实。

高颎想起曾经手把手教导两人的经历,就心累。

“你年少时就擒获了吐谷浑可汗,这次更是一战擒拿两位突厥可汗,纵观史书,你的功绩也首屈一指。”高颎训完后,还是夸赞道,“二郎,干得很好,老师为你骄傲。”

李世民屈起食指揉了揉鼻子,不好意思但得意地笑道:“我确实厉害!”

高颎无奈地笑着叹了口气。

二郎真是从小到大一点都没变,一直这么自信。

他看向过分瘦削的李玄霸,眼中心疼之意快要满溢出来。

不,是已经化作泪水溢了出来。

高颎抚摸着李玄霸的脸颊,哽咽道:“怎么瘦成了这样?身体还没好,就好好待着休息,怎么跟着二郎东奔西跑?没什么比身体更重要。”

李玄霸乖乖让老师抚摸,道:“老师放心,我的身体已经大好,只是脸上的肉还没养回来。这几年多吃一点,很快就会养好。二哥打仗太爱亲自为先锋,我不在他身边,没人拉得住他。”

高颎立刻转头,恶狠狠地瞪着李世民。

李世民脖子一缩。

高颎训斥道:“我早就告诉你,你是主公,是将帅,不要把自己当斗将!虽然我知道你亲为先锋可能最容易克敌制胜,但宁愿不速胜,宁愿多死一倍的人,也没有你的命重要!”

李世民嘀咕:“老师,你这样说会动摇军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一定小心!”

李玄霸告状:“老师,二哥一定是在想,现在敷衍过去,以后照旧我行我素。”

李世民瞪圆了眼睛:“阿玄!闭嘴!我才没有!”

高颎扶额,眼泪被两个弟子气了回去。

两个弟子样样都好,就是气人!

还好他们不在身边,否则自己觉得活不到现在,早就被两人气死。

“行了,别吵了。你们现在的计划如何?”高颎打断双生子的斗嘴,道,“若是你们想取大兴,必须与我打一场。”

李世民瘪嘴:“那群人是想要大隋忠臣的名望?”

高颎淡然道:“他们除了大隋忠臣的名望,还有什么本事能在新的朝廷立足?你要理解他们。”

李世民不高兴道:“我理解,但不想让我的兵在这种无聊事上丧命。”

高颎道:“为君者,不可意气用事。”

李世民低下头道:“我知道。”

高颎道:“李渊已经称帝,你只能争夺太子之位,所以必须要有他压不过的功劳。这个大兴城,你必须取。”

高颎想起这件事就一肚子气。

李渊你是不是有病啊?明明看到杨广已经众叛亲离,你再等等,看看局势再起兵行不行?杨广又没有逼迫你,你那个太原留守当得很安稳,有那个必要匆匆起兵吗?

高颎以为李渊做好了准备才如此心急,但他看太原情况,李渊刚与民贼作战失利,自己伤势未愈,麾下兵卒也还没有做好谋反的准备,后勤什么的都跟不上。

李渊刚走出太原城不久,刘武周攻占汾阳宫,他后方就出了问题。再加上尧君素等人围追堵截,且天降暴雨拦路,李渊只好退回了太原郡固守,带兵去平定刘武周,巩固后方。

现在天下大乱,四处都是战火。尧君素等人见李渊退回太原郡,没有攻打洛阳或者大兴的意思,便也退兵固守,先击退攻打洛阳的杨玄感。

大隋唯一的战略家高颎,一辈子遇到英明和愚蠢的对手无数,无论再英明或者愚蠢的决策,他都能猜出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但李渊这次举兵,他愣是看得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