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希特勒的机会

纳粹党全名“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现译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前身是“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ei),1919年1月建立于慕尼黑,第一任主席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记者——卡尔·哈勒(Karl Halle),党员还不到100名。希特勒在那年秋天参加了这个当时还不为人知的小党,并且在1920年2月24日该党第一次大会上宣读了他参与起草的“25条”党纲。4月1日,这个党在原来的名字前面加上了“国家社会主义”字样,成为现在人们熟悉的样子。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希特勒“标准像”

我在柏林德国议会大厦历史陈列馆里看到了当年纳粹党“25条”党纲的老照片。“25条”里确有一些让人觉得很像是“社会主义”的东西,例如要求取消一切不是依靠工作得到的收入,要求国家分享大工业的利润,要求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严惩卖国贼、高利贷者和投机分子,也有一些颇具“爱国主义”色彩的条款,最突出的便是要求废除凡尔赛条约。但是,在纳粹党日后执政过程中真正实施并且起了重要作用的,却是另外几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一条,要求“所有日耳曼人”在一个“大德意志国家”里统一起来。后来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出兵占领捷克苏台德地区,打的都是“实现”这一条的旗号。它的最后一条也值得注意,要求建立一个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当年希特勒的“标准像”告诉我们,那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德国。

1921年,希特勒当选纳粹党“不受约束的主席”(unbegrenzter Vorsitzender),不过那时的纳粹党还只是一个在巴伐利亚州活动的小党。1923年11月8日,它在慕尼黑发动过一次不成功的“革命”,被称为“Hitlerputsch”(希特勒政变)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希特勒-鲁登道夫政变),不过在西方通常称之为“Beer Hall Putsch”(啤酒馆政变)。希特勒被捕并且被判处5年徒刑,但只服刑不到一年就获释。在监狱里由他口授,鲁道夫·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1894—1987)记录,写成了后来成为纳粹“圣经”的《我的奋斗》,在1925年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啤酒馆政变”之后仅仅几个月,在1924年5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已经获得席位。不过直到1927年,它在德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那一年它的党员才4万人。第二年选举,它获得的选票也才刚刚超过80万张,只占3,074万张总选票的2.6%。

1930年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后,纳粹党在1932年7月31日的选举中又进了一步,获得13,745,000张选票,在议会608个席位里占据230席,远超社会民主党(133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这年11月又举行了一次议会选举,尽管得票有所下降,议会席位减少到196个,但仍然保住了第一大党的地位。

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历史教训是,即使是让希特勒当上总理的1932年11月6日的选举,纳粹党得到的选票也只占33.1%,而社会民主党得到20.4%,共产党得到16.9%,这两个左翼政党联合起来仍然多于纳粹党。面对极右翼势力上台的危险,左翼力量仍然不能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是希特勒能够攫取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1930—1932年间德国几个主要政党的竞选招贴画。在共产党的竞选招贴画上,有一群“绅士”围坐在会议桌旁议论国是,一个工人扬起手臂,下面是竞选口号:“结束这样的制度”。社会民主党的招贴画中,左翼的共产党和极右翼的纳粹党都成为“民主的敌人”。纳粹党的招贴画上则是一群面容憔悴、神情失望的人,文字很简单:“我们最后的希望:希特勒”。

德国共产党的竞选招贴画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招贴画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的竞选招贴画

德国人为什么选择了希特勒,为什么追随他、一步一步走向战争的深渊?这固然与他们当时的生活现状有关,但也不能否认,纳粹蛊惑人心的宣传也起了重要作用。早在慕尼黑时代,纳粹就特别热衷于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集会与游行。

希特勒率领纳粹党徒在巴德哈尔茨堡游行(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以后,3月5日又进行了一次议会大选,这次纳粹党大获全胜。全国35个选区,它在其中3个选区的得票超过55%,有6个选区的得票占到50%~55%,10个选区的得票达到45%~50%,还有7个选区的得票为40%~45%,其余选区所获得的选票虽然较少,但与其他政党相比依然占据优势。

纳粹是靠煽动对“元首”的个人崇拜起家的,在这方面,保罗·戈培尔“功不可没”。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他随即在内阁成立了一个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启蒙与宣传部”(Ministerium für Volksaufklärung und Propaganda,通常只称为“宣传部”),戈培尔被任命为部长。在当时的德国,最“时髦”的词就是“Gleichschaltung”(整齐划一),即按“元首”的意志统一一切。希特勒当上总理以后德国共产党立即被取缔,接着社会民主党也遭到同样命运。不久工会被解散,其他几个小党宣布解散,这样政治上的“划一”很快便完成了,德国只剩下一个党——纳粹党。作为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任务是用希特勒的思想“统一”全党乃至全体德国人的思想。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德国人新的“圣经”,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读它,但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本,唯有如此才能有起码的安全感。《我的奋斗》以前每年只售出几千册,希特勒当上总理的第一年(1933年)销量便猛增到一百万册。那本售价不菲的大厚书的版税从10%涨到了15%。光是这一年,德国人通过这本书转到“元首”账户上的钱就超过100万帝国马克。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一位部长每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帝国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