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希特勒回到柏林以后仅仅两周,1940年7月19日,便对德军将领大赏“胡萝卜”,一次就将12名将军晋升为元帅,15名将领(陆军10名,空军5名)晋升为大将(Generaloberst,四星将军),其余军官自然也各有升赏。12名晋升元帅的将军是:

卡尔·冯·伦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1953),这批德国将领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一个,纳粹上台时已经是步兵上将,1938年3月1日晋升大将。

威廉·冯·里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纳粹上台时为中将,1934年1月1日晋升炮兵上将,1939年11月1日晋升大将。

费多尔·冯·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纳粹上台时为中将,1935年3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1938年3月15日晋升大将。

西格蒙特·威廉·利斯特(Siegmund Wilhelm List,1880—1971),纳粹上台时为中将,1935年10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1939年4月20日晋升大将。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纳粹上台时为少将,1933年10月1日晋升中将,1936年4月20日晋升炮兵上将,1938年2月4日晋升大将并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君特·冯·克鲁格(Günther von Kluge,1882—1944),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时为上校,但2月1日即晋升少将,1934年4月1日晋升中将,1936年8月1日晋升炮兵上将,1939年10月1日晋升大将。

埃尔文·冯·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1—1944),纳粹上台时为上校,1934年晋升少将,1935年晋升中将,1936年晋升步兵上将,1939年9月晋升大将。

威廉·凯特尔(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1946),纳粹上台时为上校,1934年4月1日晋升少将,1936年1月1日晋升中将,1936年8月1日晋升炮兵上将,1938年11月1日晋升大将。

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1884—1942),纳粹上台时为上校,1934年2月1日晋升少将,1935年10月1日晋升中将,1936年10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1939年10月1日晋升大将。三次晋升都在10月1日,那一天成了他这个1932年就加入纳粹党的普鲁士军人的“吉日”。

胡戈·施佩勒(Hugo Sperrle,1885—1953),纳粹上台时为中校,1933年8月1日晋升上校,1935年10月1日晋升少将,1937年4月1日晋升空军上将。

阿尔贝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纳粹上台时为中校,1933年10月晋升上校,1934年晋升少将,1936年晋升中将并任空军参谋长,1938年10月1日晋升空军上将。

艾尔哈德·米尔希(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1892—1972),12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这时刚48岁。他的情况十分特殊,需要说一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2岁的米尔希以炮兵少尉身份参战,后来成为侦察机飞行员,还当过战斗机中队长。战后转入民航业,1926年参与创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并担任其首任总经理。1933年纳粹上台,戈林当上帝国航空部长,打着发展民航的幌子重建德国空军,亟须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看中米尔希,劝说他加入纳粹党,成为自己的重要助手,负责飞机的研制、生产。“一战”结束时米尔希的军衔只是上尉,这时(1933年10月28日)却给了他上校军衔。接着,1934年3月24日晋升少将,1935年3月28日晋升中将,1936年4月20日晋升空军上将,1938年11月1日晋升大将。

尤其特别的是,米尔希的父亲是一个犹太人,按照纳粹1935年《纽伦堡法》,他应该算“半犹太人”,但戈林却声称他父亲不是犹太药剂师安东·米尔希而是一个名叫卡尔·布劳尔的雅利安人,还专门发给米尔希一纸“德意志血统证书”。戈林有一句名言:“在德国空军,谁是犹太人我说了算。”

就在晋升12位将军为元帅这一天,纳粹将其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晋升为“帝国元帅”,并且恢复设置“大十字勋章”,不过到战争结束也只授给了戈林一个人。希特勒自己,始终只佩戴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得到的铁十字奖章。

在这12名晋升元帅的人里,纳粹上台时军衔最高的伦德施泰特是上将,博克、里布和利斯特3人是中将,布劳希奇是少将,另外6人是校官(凯特尔、克鲁格、赖歇瑙和维茨勒本是上校,凯塞林和施佩勒是中校),米尔希更只是上尉。在短短7年时间里,他们就晋升到元帅的高位,恐怕是大多数人原来想也不敢想的。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疯狂扩军备战,德国武装力量迅速“膨胀”,从10万人发展到几百万人,在发动法国战役之时,已经扩充到陆军420万人,空军100万人,海军18万人。另外还有武装党卫队10万人,这让德国用于法国战役的兵力达到157个师(其中135个师用于第一线,42个师作为总预备队),330万人。军队“膨胀”几十倍,为军官升迁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且“受惠”的不仅限于上层军官。塞克特当年的做法,为此奠定了基础。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纳粹德国,能够当上将军的“好士兵”之多,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将领大多对自己所犯战争罪行供认不讳,只有一件事他们闭口不谈,那就是元首在经济上给他们的诸多好处。当初知道这件事的人本来就不多,相关账目不是被销毁了就是在战乱中丢失了,所以纽伦堡审判时几乎没有提到这方面的问题。战争期间希特勒的陆军副官鲁道夫·施蒙特(Rudolf Schmundt,1896—1944)到前线去的时候,常常会给将军们带去元首托交的一个有“帝国密件”字样的信封,只有极少数最受信任而且直接办理此事的人才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战后那些未被以战犯罪判刑的人,不得不补交为数不菲的税款。例如里布元帅,元首给他的“小意思”总计达88万帝国马克,如果以“二战”后发行的德国马克计算,其价值当10倍于此数。1942年10月30日克鲁格60岁生日的时候,希特勒一次就送给他25万(一说50万)帝国马克,还为他妻子的农场建了一个牛厩。而且,所有这些犒劳都是免税的。

战后50多年,直到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研究德国战争历史的学者和一位前联邦德国将军经过调查,才初步弄清楚这件事,揭露出当年许多德国高级将领“受贿”的事来。原来,希特勒每年都要从第三帝国国库拿出高达2,200万马克的巨款来犒劳他的功臣和宠臣,除元帅和将军外,还有他的老朋友和为他出过力的“党内同志”。让人惊讶的是,元首偶尔也会对自己从前的对手表示宽宏大量,例如曾经给原来的国会议长、社会民主党人保罗·略伯(Paul Löbe,1875—1967)增加了退休金:“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和我作对,就让他挨饿。”遗憾的是希特勒当时不知道,略伯参加了反对他的密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