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胜利勋章

白俄罗斯战役期间苏军高级将领伤亡很少,在德文、俄文和英文资料中,我没有发现战死或被俘记录,只有第2坦克近卫集团军司令员谢苗·博格丹诺夫上将(1894—1960)在进攻卢布林时受伤,由阿里克赛·拉德齐也夫斯基将军(1911—1978)代理。不过经过治疗,1945年1月7日重返前线作战,4月6日第二次获授苏联英雄(第一次获授是1944年3月11日)。接着参加攻克柏林之战,6月1日晋升装甲兵主帅。

白俄罗斯战役进行期间,1944年6月26日,一大批将领获得晋升,其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晋升大将。6月29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苏联元帅,成为卫国战争开始后继朱可夫(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1943年2月16日)、斯大林(1944年3月6日)、科涅夫(1944年2月20日)、戈沃罗夫(1944年6月18日)之后第六位获授苏联元帅的人。注意,内战期间斯大林并非军事指挥员,也就没有军衔,后来(1945年6月27日)改称“”,似可译作“苏联大元帅”,因为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苏沃洛夫(1729—1800)头衔是“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российских сухопутных и морских сил”(俄罗斯陆海军大元帅)。

卫国战争结束前,马林诺夫斯基、托尔布欣和梅列茨科夫三人分别于1944年9月10日、9月12日、10月26日晋升为苏联元帅。这样,不算斯大林,卫国战争期间共有8名苏军将领晋升苏联元帅,数目大大少于纳粹德国。“二战”结束以后,又有索科洛夫斯基、叶廖缅科、巴格拉米扬、崔可夫等人晋升苏联元帅。他们每一个人打过的大仗、硬仗、恶仗,都是其他同盟国元帅(美国相当级别为“五星上将”)不能相比的。

战后晋升苏联元帅的人里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1908—1984)。193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军事工程学院,即现在以他命名的国立波罗的海军事工程大学,曾经担任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工程师,后任厂长。该厂是1863年引进德国克虏伯技术建立的,以首任厂长、著名工程师巴维尔·奧布霍夫(1820—1869)命名,称“国立奧布霍夫工厂”。主要生产海军火炮,后来发展成俄罗斯及苏联最重要的武器生产厂家之一。卫国战争期间它和同样引进德国技术、1895年建立的乌克兰哈尔科夫机车厂,是苏联两家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厂。

纳粹德国入侵前夕,1941年6月9日,苏联军事工业人民委员鲍里斯·瓦尼科夫以失职罪被捕,未满33岁的乌斯季诺夫被挑选来接任这个重要职务,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工作到战争结束以后(1946年3月15日)。瓦尼科夫也算幸运,卫国战争开始不久(7月20日)就被释放,担任乌斯季诺夫的第一副手。苏联工业原来都集中在其欧洲部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是三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军事工业的第一要务就是把大量骨干工厂(约80家、60万工人)迁往亚洲部分,不但要迅速恢复生产,还要尽可能扩大生产。哈尔科夫机车厂迁到乌拉尔山脉东麓下塔吉尔,与那里生产火车车厢的乌拉尔车辆厂合并组成乌拉尔坦克厂,是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厂。乌斯季诺夫和瓦尼科夫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两人都于1942年获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他们的领导下,苏联军事工业不但保证了军火“量”的需求,而且在“质”上实现重大突破,坦克、作战飞机、火炮乃至步兵枪械武器都赶上甚至超过当时世界一流的德国,为后来苏联成为军事科技强国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便有不少德军士兵改用从死亡苏军士兵那里拿到的冲锋枪,因为巷战中它比德军自己的枪械更适用。1944年1月24日,乌斯季诺夫获授炮兵工程中将军衔,同年11月18日晋升炮兵工程上将。

战后乌斯季诺夫先后担任过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53年)、第一副主席(1963年)。1976年4月26日众望所归地担任国防部长,29日晋升大将,不久(7月30日)再晋升元帅。瓦尼科夫则于1945—1953年间领导苏联核武器研制,有重要贡献,又两次获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9和1954年),两次获授斯大林奖金(1951和1953年)。

但是,也有两位本来很可能晋升苏联元帅的将领没见到胜利就牺牲了,令人痛惜。他们是1943年2月12日晋升大将的尼古拉·瓦图京和刚于白俄罗斯战役期间晋升大将的伊凡·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瓦图京1944年2月29日在前线遭“乌克兰起义军”(伏击,受了重伤,医治无效于4月15日去世,葬于基辅。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则于1945年2月18日在东普鲁士前线被炮弹破片击中阵亡,还不满39周岁,是苏军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员。

顺便说说,“二战”期间英、美等同盟国军队阵亡将领军衔最高的是美军西蒙·巴克纳中将(Simon Bolivar Buckner,1886—1945),1945年6月18日在冲绳岛战役中死于炮击。是役美军伤亡48,000人(其中阵亡及失踪12,000人),超过此前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和硫磺岛战役的总和,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就整个“二战”而言,也仅次于欧洲战场的“突出部战役”。

伏击瓦图京致其伤重身亡的乌克兰起义军,是一支在乌克兰西部活动、以争取乌克兰独立为目标的极端民族主义军队,既反对苏联,也反对纳粹德国,还反对波兰和捷克,并且残酷迫害犹太人。1943—1944年在乌克兰西部瓦莱尼亚和东加利西亚对波兰人进行的“种族清洗”尤其令人发指,两地被杀害的波兰人、而且基本上是都是平民分别达4万~6万人和2.5万~4万人,大大超过“卡廷事件”被害波兰军人的数字。据说义军领导人发布的命令是消灭所有年龄在16至60岁的男子,实际上大量妇女和儿童也被残杀。起义军如此仇视波兰人并非偶然,他们活动的乌克兰西部是“寇松线”以东1920年波苏战争后被波兰占领的部分,为了把那个地区“波兰化”,迁来不少波兰移民。尽管在总人口里波兰人仍然是少数,但却掌握实权,被他们看作是外来统治者。乌克兰起义军提出“在未来的乌克兰土地上清除所有非乌克兰人”,针对的主要就是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在乌克兰后来对乌克兰起义军的评价有很大分歧。2007年10月12日,时任乌克兰总统的维克多·尤先科(1954—)追授乌克兰起义军主要领导人罗曼-塔拉斯·舒赫维奇(1907—1950)和斯捷潘·班德拉(1909-1959)“乌克兰英雄”荣誉称号,引起犹太人、波兰人以及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议。2010年4月乌克兰行政上诉法院裁决尤先科的决定违法,2011年1月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1950—)宣布废除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