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938年5月希特勒要求捷克割让苏台德地区时,捷克政府是决心抵抗的,因为它和法国、苏联都缔结了互助条约,应该能得到他们的援助。然而,尽管苏联多次宣布要履行条约义务给予支援,法国却和英国一起迫使捷克接受希特勒的要求。9月21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国际联盟大会上正式提出警告:

现在,捷克内政正在受到其邻国的干涉,而且受到公开咆哮的攻击恐吓,说什么要以武力相加。……对于奥地利被消灭这个重大事件,国际联盟竟然毫不在乎地放过去了。苏联政府深知这个事件对于欧洲尤其是对于捷克的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在德奥合并之后就立即正式向欧洲各大国提出建议,应该对这个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集体措施,以便采取集体的预防措施。遗憾的是,我们的建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建议如果实行,可能使我们不至于受到现在全世界为捷克的命运感到的震惊。

同一天,当时还不是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向伦敦报界发表声明。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之下被分割,这无异于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两国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慕尼黑协定》签字前合影,前排左起: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意大利外长、墨索里尼的女婿加莱阿佐·齐阿诺。

然而丘吉尔这些话当时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是听不进去的,9月29日他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Édouard Daladier,1884—1970)、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与希特勒举行关于苏台德问题的会谈,次日凌晨2点签署《慕尼黑协定》,捷克被它的盟友出卖,希特勒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张伯伦返回英国时,在机场向迎接的人们展示了有他和希特勒签字的《慕尼黑协定》,并且发表讲话:

亲爱的朋友们,这是我第二次从德国把和平与荣誉带回唐宁街。我相信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现在我建议你们回家,安稳地在你们的床上睡一觉。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给张伯伦发来电报,只有两个词:“Good Man”(好人)。但一直反对张伯伦绥靖政策的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说:

返回英国的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向人们展示有他和希特勒签字的《慕尼黑协定》。

法国政府背弃忠实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使它任由命运摆布,实在是一个令人伤心的错误,由此还产生了许多可怕的后果。……历史只好遗憾地这样记载:“英国政府不仅默许而且鼓励法国政府走上这样一条致命的道路。”

除了法、英“背弃忠实的盟国”,还有两个国家也对捷克施加压力,提出领土要求,迫其就范,那就是与捷克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的波兰和已经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的匈牙利。就在李维诺夫在国际联盟大会上提出警告、丘吉尔向伦敦报界发表声明的9月21日,波兰提出得到捷克北部波兰人聚居区特青的要求,第二天匈牙利也要求得到匈牙利人聚居的卢塞尼克地区。为此两国分别调兵到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的边境,做出要配合德国“动武”的样子。苏联和捷克不接壤,按照与捷克签订的条约出兵援助就必须假道波兰,但波兰政府拒绝让苏军过境,。9月23日苏联政府向波兰发出警告:如果波兰侵犯捷克,苏联将废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但这时的波兰政府一心只想从“助桀为虐”中分得一杯羹。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波、匈两国果然如愿以偿,波兰得到约1,650平方公里土地,但那里228,000居民中倒有133,000人是捷克人;匈牙利得到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面居住着约50万匈牙利人和27万斯洛伐克人。

即使是在慕尼黑协定签字以后,苏联仍然努力促使英、法、苏三国结成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最好还加上与法、苏两国都签订了互助条约的波兰。1939年4月16日苏联正式提出与英、法建立“三国同盟”的建议,但鉴于事态的发展,也不得不做另一手准备。5月3日,坚决反对纳粹侵略政策、一直致力于促成英、法、苏三国结盟的李维诺夫“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由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兼任。

尽管发出了政策调整的信号,8月12至21日苏联仍然和英、法两国军事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谈判。尽管英、法两国都只派出级别很低的代表,苏联仍由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挂帅”,再次提出三国结成同盟并签订军事条约的建议。但是,英、法两国以及波兰又一次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终于做出重大政策调整。22日伏罗希洛夫对法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说:

同法国进行军事合作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去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被消灭的时候,我们等待法国的音信,但始终没有消息。我们的军队是准备着的,……法国和英国政府对于政治和军事的谈判都一味拖延,而且已经拖延太久了。既然如此,出现某种政治事件的可能性是不能加以排除的。

伏罗希洛夫这段话后来被丘吉尔引用,写进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显然,法国军事代表团回国后向政府如实做了汇报,法国也通报了英国。

就在伏罗希洛夫说这些话的第二天,8月23日,“出现某种政治事件”便由“可能”变成现实。这一天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全权证书到达莫斯科,直接见到斯大林,当晚就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通常称为《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

条约签订刚好一个星期,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就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在苏台德危机中助桀为虐分到一杯羹的波兰无疑是做好了配合德国入侵捷克准备的,但却没有做好抵御德国侵略的准备。一周以后,纳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通告说,波兰战事“进展之神速甚至也出乎我们的预料”,希望知道“苏联政府的军事意图”。9月15日又对苏方表示:“欢迎苏联现在就采取军事行动”。9月17日莫洛托夫发表广播讲话,表示鉴于波兰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苏联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就失去效力。也就在这一天,按照此前与德国签订的条约,苏联出兵至“寇松线”。波兰再次亡国,这时发生了两件值得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