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15(第6/6页)

说明:

1 在参战的英军参谋人员中,有一位道蒂·怀利(Doughty-Wylie)上校,他离船上岸时手中的武器就只是一根手杖。他曾作为军事顾问(参与在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地区的早期国际维和行动),与红新月组织一起参加了几次巴尔干半岛战争,支持奥斯曼帝国,并因此得到过帝国的授勋。他曾说我不会杀土耳其人,但他自己却被土耳其人杀死了。不过,他死后被授予了象征军队最高荣誉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57] 七年战争(1756~1763),又称英法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场战争造成约100多万人死亡,对18世纪后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译者注 [58]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在他统治时期,普鲁士军力大规模发展,领土大举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经济、哲学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为启蒙运动的一大重要人物。——译者注 [59] 共济会把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宗旨,其核心成员来自基督教,但遭到一部分基督徒的反对,因此,发端于欧洲的共济会成员拉拢一部分基督徒,反对另一部分基督徒。 [60] 鲁珀特·布鲁克(1887~1915),英国诗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诗人”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诗歌显示了他对和平的热爱。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915年4月,在开往达达尼尔海峡的航程中死于败血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十四行诗组诗《一九一四年》和《士兵》。——译者注 [61] 加利波利半岛,是土耳其西部欧洲部分伸入爱琴海的一个狭长的半岛,它的西面是爱琴海,东面是马尔马拉海,南面是地中海,有60英里长,4~13英里宽。1915年4月25日到1916年1月9日期间,英法联军及澳新集团军与土德军队在此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尤以英军为甚。土耳其陆军精华遭到毁灭性打击,但英法联军的战略意图没能实现,史称加利波利战役。——译者注 [62]  作者在这里意在讽刺在整个加利波利登陆战役中,英军的计划混乱和战斗的失败,只有撤退表现出了英军的职业水准,是整个战役中唯一成功之处。——译者注 [63] 凯瑟琳大帝,即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到1796年在位。——译者注 [64] 桑河,欧洲维斯瓦河右岸支流,绝大部分在波兰境内。宣传上把普热梅希尔笼统地称为桑河,实际上它是桑河沿岸的一座城市。——译者注 [65]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1849~1945),德国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5位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一。1869年入伍,曾参加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东线第九集团军司令,因对戈尔利采的突破大败俄军而于1915年晋升元帅。后任德奥第十一集团军司令,转战巴尔干半岛,在两个月内横扫塞尔维亚,1916年率德保集团军群攻占罗马尼亚,任驻罗占领军司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战后虽支持希特勒,但对希特勒指挥下德军的暴行,也多有谴责。他是世界军事史上公认的机动战大师。——译者注 [66] 巴拉诺维奇,今白俄罗斯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属布列斯特州,是重要的铁路枢纽。——译者注 [67] 汉斯·冯·西克特(1886~1936),德国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出任德国第十一集团军、奥匈第七集团军、卡尔大公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和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战后于1919年7月出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和国防军司令(1917~1926),被认为是战后德国10万陆军的缔造者和“二战”德军之父。1933年曾来华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译者注 [68] 这里指在1812年,俄军面对拿破仑大军的入侵所实施的战略撤退。——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