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罗斯袋形阵地(第2/6页)

前三辆德国坦克没有意识到他们刚刚与一支敌人的队伍擦肩而过,但第四辆坦克突然转身,横在了布朗前方的路上。布朗的吉普车从一棵树和这辆“虎”式坦克之间挤了过去,油箱都被蹭掉了。正当他放慢速度想看看罗斯是否也过来了时,第五辆“虎”式坦克逼了上来。布朗连忙向右转弯,加大油门,飞过壕沟,越过大路,然后在一片田野中间停了下来。后面,德国人的炮火腾空而起,他可以听到隆隆的炮声。所有人都爬出吉普车,向树林跑去。

罗斯的吉普车——上面还有司机、五级技术军士舒恩斯和将军的副官罗伯特·贝林格尔——超过了第二辆坦克,但被第三辆堵住了。罗斯和其他人都跳到路上。“虎”式坦克上的枪炮阴森森地紧跟着他们。这时,一个德国人从炮塔里探出头,挥舞着手提冲锋枪,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

“我想他们是要我们缴械投降。”罗斯说。

贝林格尔和舒恩斯解下肩上的枪套。但是,站在他俩中间的罗斯必须弯下腰才能解开手枪带。

突然,敌人射来一阵断断续续的炮火。罗斯倒在路上,死掉了。在黑暗中,紧张的德国坦克指挥官误解了罗斯将军的意图。舒恩斯纵身跳到坦克后面,躲过对方的射击。贝林格尔则朝相反的方向一跳,掉进了一个土坑里。他吸引了所有的火力,但竟奇迹般地没有被击中。接着,他逃进树林里躲了起来。舒恩斯的腿摔断了,但他也逃掉了。不过,装甲车上的人员和师作战官韦斯利·斯韦特中校都被德国人包围了。

第一次伏击的幸存者还散布在原野上。他们一边跑,一边扔掉了从德国人那里缴获的鲁格尔手枪、手表和其他战利品。他们害怕报复,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没有根据的。很少有德国人想报复,而想对美国佬穷追不舍的就更少了。

当晚,从树林中跑掉的士官布赖恩特·欧文和阿瑟·豪希尔德意外地遇到了将近一百个德国人,而德国人迫不及待地举手投降了。两名士官轮流站岗。欧文前一周睡得很少,在站岗时两次打起了盹。但是,每次都有一个俘虏叫醒了他,敦促他“干活儿”。天刚拂晓,欧文和豪希尔德便赶着俘虏们踏上了一条林间小道。他们希望方向是正确的。走了几英里之后,他们来到一个小小的哨所。幽暗之中,他们看见里面有一个士兵,但分辨不出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

“耶稣基督!”看见这队德国人之后,哨兵喊道。欧文真想亲吻他。

两名士官刚把俘虏交给师部的一个军官,便奉命立即回去寻找罗斯的尸体。他们花了一个小时才在路上找到他。德国人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杀了一名美军师长。他的吉普车里的地图和密码都没被动过,掉进土坑里的装甲车上那些也完整无损。(5)罗斯的四十五毫米口径的手枪还在他的枪套里,欧文把它取了出来,以便将来寄还给将军的家人。他们把吉普车和装甲车翻了个遍才找到一条毯子。然后,他们用毯子裹好罗斯的尸体,捆上绳子,并把他的钢盔放在他的胸前,接着,开始费力地将他拖回后方。当他们靠近美军防线时,一名后备少尉问他们究竟在搞什么名堂。当他们告诉他之后,这名少尉责备他们竟然如此无礼地对待一名将军。由于还有数个朋友的尸体躺在那条路上,欧文一气之下痛骂了这个少尉一顿,结果却被送交了军事法庭。

2

3月30日,刚刚肩负着特别使命从美国来到英国的伯纳德·巴鲁克,乘车离开伦敦,穿行在春天绿意盎然的英国乡间。沿途,丘吉尔对他动情地谈论着他那两个亲爱的朋友,罗斯福和哈里·霍普金斯。

几天前,霍普金斯来到巴鲁克在华盛顿索尔海姆酒店的套房,暗示了罗斯福和丘吉尔之间在战后将面临的很多问题。霍普金斯说,无论是他,还是美国驻英国宫廷大使约翰·怀南特,都未能使首相改变立场。罗斯福想知道,巴鲁克是否可以去试试对他的老朋友施加影响。

巴鲁克前去拜会总统,想得到更明确的指示。但是,一开始罗斯福似乎更想谈论“日出”行动以及俄国那毫无理由的多疑反应。最后,罗斯福谈起了正题。他想让巴鲁克去见见丘吉尔,研究一下“与和平有关的各种问题”。巴鲁克试图得到进一步的详细指示,但却徒劳无功,因此,他觉得总统“几乎已经疲乏得无力做出决定”。不过,罗斯福在一点上是明确的。“如果英国人把香港归还给中国,”他说,“那将是一个重要的举动。”巴鲁克并不同意这一看法,不过,他当然还是会把这一意见转告首相。

“需要我写封信给温斯顿吗?”罗斯福问道。

“不需要任何信件,”巴鲁克明智地说,“您将来可能会矢口否认的。”

从斯退丁纽斯、阿诺德、莱希和金那里得到简要说明后,巴鲁克乘坐总统的私人飞机飞到了英国。总统把这架飞机昵称为“圣牛”。此刻,在前往首相乡间别墅的路上,巴鲁克问丘吉尔:“关于为难您的那些人的传闻是怎么回事?”接着,他谈起了首相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问题。丘吉尔回答说,他认为这个组织没用。

“它会有什么危害吗?”

“不会,但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那么,如果它不会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不让总统做他希望做的事情呢?”

还没到乡间别墅,丘吉尔便表示支持总统——因为总统毕竟是支持他的。

然而,丘吉尔刚刚收到了艾森豪威尔发给他的一封无线电报。他认为,这份电报显示了,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意识到战后俄国的威胁。在这之前,丘吉尔曾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质疑绕过柏林一事是否明智。这封电报就是对这一电话的回应。在回复中,艾森豪威尔重复了以往的论据,再次强调了他的决定:把柏林留给斯大林,而他则只是向东进军,“同俄国人会师或拿下易北河战线”。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军队的指挥官们收到了一封更加令人不安的信。由于他们的英国同行严厉地指责艾森豪威尔的新决定,这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于此事所作的答复。信中断然声称:“在为了尽早摧毁德国军队或他们的抵抗力量而采取的措施方面”,艾森豪威尔是“最好的裁判”;他的战略观念是“合理的,因为他总的观点是要尽快地摧毁德国,所以应该得到完全的支持”。毫无疑问,美国的指挥官们是在坚定地,甚至是挑衅地支持艾森豪威尔。

在兰斯,艾森豪威尔仍在就他为什么决定不攻占柏林一事向马歇尔解释。这不是“根本战略的改变”。(6)柏林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而且,他说道,集中兵力向德国首都南部发动新的进攻,“与分散行动相比,将更加迅速地导致柏林的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