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纠缠不清的结盟(第3/5页)

午餐后,霍夫曼给鲁登道夫打电话,想解释一下刚发生的情况。他没有找到鲁登道夫:鲁登道夫正在路上,他要赶来参加德皇的枢密院会议第二天的会议。会议开始后,德皇发表大段讲演指责对俄国有太多领土要求是一种失策。由于德皇明显缺少进行这类判断的能力,他骄傲地宣布他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一位其个人能力不容置疑的将军的拥护,这位将军就是马克斯·霍夫曼。鲁登道夫当时的样子就像患中风似的。他很快把霍夫曼解职了。

鲁登道夫在处理东线问题上缺少远见,他只能看到俄国已经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他把这点看作德国主宰柏林以东世界的机会。但是,他没有看到这样做的危险,剥光俄国的领土正好告诉协约国其他成员和平谈判无法结束战争。协约国会更加相信德国的目标就是要毁灭敌手,主宰欧洲。这些担忧对鲁登道夫来说毫无意义。他就是要毁灭欧洲的敌人,不惜任何手段。霍夫曼反对他,库尔曼反对他,首相赫特林也反对他,库尔曼和赫特林都要求他保持克制。库尔曼有一个特别的见解,如果满足了鲁登道夫的欲望,德国和俄国将永远都是敌人。他希望建立一种战后友谊的基础,这种基础不应该因为俄国被严重地削弱而不存在了。他希望德国能表现出宽大的姿态,鼓励英国进行和平谈判。

德皇的枢密院会议后一周,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议会发表讲演时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它们是美国理想主义的最高战争目标:所有民族自决,公开盟约,公开签署,还有许多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的目标。有一点很清楚,美国总统在准备这份讲演稿前没有与盟友商量,这很符合他的性格。美国的盟友对美国总统的某些话表示满意(呼吁恢复比利时独立、建议阿尔萨斯和洛林回归法国、奥匈占据意大利的土地要归还),但是他们对他的另一些话感到吃惊和困惑,不打算严肃对待。当柏林听到这番讲演后,鲁登道夫的位置得到加强。未来的和平使者威尔逊表示类似于比利时这样的困难问题,甚至类似于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是谈判内容,他的这个说法为鲁登道夫坚持战争必须进行到底的论断提供了新弹药。

善变的德皇威廉又一次改变了主意,第二次德皇的枢密院会议于2月13日召开,鲁登道夫像往常一样好斗,迫切要求不仅爱沙尼亚、芬兰、乌克兰应该从俄国分割出去,而且德国应该继续东进,直到推翻布尔什维克。德皇比鲁登道夫走得更远。他建议把原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领土分割成四个部分:被截去部分领土的俄国本土、乌克兰、西伯利亚、东南联合体。持有怀疑态度的霍夫曼、库尔曼、赫特林不仅无力抗争,甚至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次会议后,俄国人对德国人提出的条件感到震惊。托洛茨基无助地举起了双手,告诉德国人他绝不会同意德国的要求,他将要求列宁采取“不战、不和”的政策,这就意味着俄国不与德国继续打仗,但是也不同意德国的条件。当谈判破裂后,德军迅速组织起50个师的兵力布置在东线上。尽管德军最好的部队和装备都在法国,却在5天里前进了150英里(约240公里),俄国人感到希望渺茫。土耳其人在未受阻拦的情况下,穿越高加索山脉占领阿塞拜疆的巴库。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在3月1日落入德国人之手。狂怒的托洛茨基说,俄国应该再次加入协约国,重新开战。列宁害怕自己的首都彼得堡陷落,使羽翼未丰的新政权毁于一旦,将政府迁移到莫斯科,并表示不同意重新开战。

3月3日,托洛茨基没有参加的俄国代表团签署了历史上最具惩罚性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平协议。俄国放弃(不是直接给德国,而是德国建立的愧儡政权)库尔兰、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利沃尼亚、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按照协议要求,俄国损失了5500万人口,这相当于原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数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俄国还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铁路和农田,一半的工业,四分之三的铁矿,十分之一的煤矿。俄国人同意将剩下的士兵都复员。

俄国代表团把这份协议视为一个可恶的笑话。代表团团长拒绝阅读他需要签署的协议文本,认为其内容毫无意义。无论谁统治俄国,都不会接受这样的协议,因为这是高压政治的产物,毫无合法性。这个协议完全与俾斯麦的做法背道而驰,俾斯麦曾在19世纪打败奥匈帝国,但不夺取任何领土,为的是不使已经被羞辱的敌人产生更多的怨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协议绝对不可能给俄国和德国之间带来和解,两国绝对没有真正的和平。

即使从短期看,协议给德国带来的不幸甚至要大于给俄国人的。布尔什维克放弃一些领土,但是这些领土是他们无力把守的。德国人则获得巨大的债务。德国在西线的战事需要尽可能多的人、枪、火车,然而,德国为了统治这些摇摇欲坠的、难以管理的、注定有凶险结局的新东方领土,需要至少150万军队。德国必须派遣军队去征服芬兰、罗马尼亚、敖德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德国在这些遥远的地区的胜负与大战的胜负毫无关系。在乌克兰一处就吸收了40万德国士兵和25万奥匈士兵。收获是什么?什么收获都没有。乌克兰本来应该是饥饿的轴心国人口的粮库,但是,派遣去占领乌克兰的军队每天要消耗30辆铁轨货车厢的粮食。从乌克兰运输出来的谷物最终到达德国和奥地利时,其数量只有期待的十分之一。那里的局势持续恶化,其中有德国自身的问题,也包括原主权国俄国爆发的动乱。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协议也对德国的主要对手产生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给这个协议投下阴影。如果德国不被彻底打败,德国就会像对待俄国那样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对待其他国家,这是给其他国家的一个严厉教训。那些诸如劳合·乔治、克里孟梭等最想决战到底的领袖,宣布事实证明了他们的正确。西线对峙双方的和谈派都失去了影响力。

能让鲁登道夫担忧的事情并不多。他觉得已经取得了一次彻底的大胜利,这次胜利是一次改变历史的胜利,胜利的满足感使他感到一种像冬天晒太阳般的愉快。他在西线正在集结一支力量惊人的军队——有191个师的兵力,大约350万人——这支军队已经接受了新进攻战术的培训,渴望上战场。

他计划在几天后将举起手中的大铁锤,发动大战历史上一系列最沉重的打击,希望就此打倒敌人。如果他能赢得最后胜利,德国将是东方和西方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