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例述评(一)(第5/5页)

无论出自什么原因,法国海军1636年撤离大西洋并在土伦集结的行动已经完成。那时,土伦已经有了一些兵工厂,专供装备大桨舰船之用。这期间,西班牙为了护卫海上交通线,夺取了热那亚与土伦之间的勒兰群岛并在此设防。勒兰群岛的特殊位置,使其成了西班牙的基地,依托它,西班牙进可以阻碍法国的海上贸易,退可以支援西班牙通达热那亚的海上交通线。科贝特认为,西班牙夺取勒兰群岛正是法国海军在土伦集结的原因。若真如他所说,那么黎塞留的这次调动就难以堪称军事远见和英明决策,仅仅是为形势所迫。此后不久,西班牙人的行动令人大失所望,他们居然削减了把守勒兰群岛的兵力。于是,1637年,法国又收复了勒兰群岛,恢复了土伦的优势地位。


[1] 即特申公爵,奥地利帝国皇子,奥地利元帅,军事理论家,史称卡尔大公或卡尔大元帅。他1790年进入军队,在战事频繁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作为奥地利的军事统帅而活跃于欧洲战场,并曾成为使拿破仑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将。

[2] 弗兰西斯一世(1494—1547),又译作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前通常称昂古莱姆的弗朗索瓦 ,继位后人称骑士国王。在意大利战争中最后败给了如日中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3] 儒尔当(1762—1833),法国著名将领,1815年被拿破仑封为法国贵族、莱茵军团司令。

[4] 莫罗(1763—1813),法国著名将领。

[5] 在这一态势中,中央位置为从西班牙经地中海至热那亚再经米兰至莱茵河流域一线。

[6] 发生于法国与奥地利战争之后不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法奥战争的产物。

[7]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1585—1642),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他在法国政务决策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特别是三十年战争时,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

[8] 其实应该是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795年后,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成为法国统治下的荷兰王国。

[9] 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死后,他的外孙查理一世即位。查理一世已经在1506年从他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子)手中继承了尼德兰,这时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从此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地。1579年北方八个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乌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荷兰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承认荷兰独立。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原南部各省和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1830年南部脱离尼德兰独立,成立比利时王国。

[10] 此处比利时应为当时荷兰的南部各省。

[11] 这是促进德国海军各方面齐头并进、平行发展和预估变化的一个实例。从下面事实可以看出:建造的3艘无畏舰到1911年完工,加上这几艘大约将于1914年编成两个完整的无畏舰中队(每个中队8艘)之时,基尔运河也将扩建完毕,供其通航。到那时将有一支拥有38艘战列舰的舰队中,包括这16艘无畏战舰在内,其中8艘部署在北海,8艘在波罗的海,靠中央运河联系起来相互支援。这是一项不断用无畏舰替换以前的无畏战舰的精密预想方案。

[12] Plevna,又译普莱夫纳。

[13] 即在16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