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

认为战争一定是从宣战开始的观点是错误的。日本在1894年突袭中国和1904年突袭俄国,都不是以宣战为开端,而是以突袭中国或俄国的运输舰或战舰开始的。英国对布尔共和国的战争[1]也是如此,它是通过游击队入侵布尔人居住区为开始的。

而德国在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宣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14年8月帝国首相冯·贝特曼、霍尔韦格向俄、法宣战,结果证明了这是一次多灾多难的宣战,想必人民依旧记忆犹新。

德国宣战书中的一些词句被敌人利用了,他们将这些词句断章取义,作为宣传工具,激励其国民的民族精神,但却造成我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的削弱。虽然人们对进攻战一窍不通,但是却深谙为其生存而战的真理。

他们很容易从宣战书中看出进攻别国的意图。如果他们没有感受到敌国的威胁,其民族精神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激励。所以,“战争威胁”这几个字比动员令更有效果,更能激发民族精神。

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西线对英、法等国军队发动进攻,对此,德国人民竟然认为,我国所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结果,造成了人民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意志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但是,倘若我们不想被动挨打的话,帝国不得已而采取的防御战却一定要通过进攻这种方式来进行。可是,人民对此一无所知,加上我们并未重视这方面的军事教育。

总体政治的最重要任务是(对统帅来说也一样),不能重蹈1914年的覆辙,再去发表什么宣战书或者错漏百出的人民宣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它令德国的作战和人民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只有人民坚信,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的生存,人民乃至于每个国民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战争服务,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国家决定进行战争后,就要在军队、经济、人员等方面做好战争准备。这种准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员,动员需要审慎周密、准确细致的计划和规定,而这种计划和规定在和平时期就要准备好,每年都加以修订。

我在《我的军事生涯》中讨论了军事动员和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征召休假人员归队和募集马匹,让常备军从平时状态变为战备状态,将平时编制变为战时编制;向要塞传递警报;设置行政机构;动员后备人员并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

这些都是我在世界大战爆发时[2]所处理的事情。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准备工作不能局限于军队的各个方面,正如我在第五章所说的,战争也与财政、经济领域,乃至人民的生活和供给息息相关,而且我们还要制定与维护民族的精神团结相关联的方针政策。

关于最后一点,我在前文已经论述过了,在此不再赘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动员每个德国人,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来为战争服务。

如果有可能,我们就要在战争爆发前给人民提供一个表达他们维护民族生存的意志的机会,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会警告那些“不满分子”,人民是不会给他们提供可乘之机和活动余地的,此外,它也有助于军队统帅察觉是否有破坏分子趁着动员的机会渗透到军队中。

衡量人民是否效力于国家的一个可靠标准就是,适龄青年中有多少人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服兵役。当然,一定要特别注意,有些“不满分子”会趁机混入军队。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不满分子”喜欢在大后方活动,而不愿意上前线打仗。

我记得,世界大战爆发当年,敌人就希望社会民主党破坏我们的作战行动,不过,他们并未如愿,敌人最终大失所望。不过,战争进行的第二年,他们却又欣然宣布,又“可以依靠德国工人的力量”了。

做好了战争决定后几个小时内,规模庞大的空军部队、骑兵师、摩托化部队、陆军各兵种、海军轻型舰只,以及用于贸易战的舰船,全部都要做好战斗准备。

军队的其他部队也要做好动员工作,剩下的陆、空军部队和海军舰队则要在动员后的第二天在原地做好战斗准备;平时编组的和补充常备军的部队,都要在动员后3至5天做好战斗准备。

此后数日,预备役部队、卫国军、后备队、攻城部队、兵站都要做好战斗准备。与此同时,应为后备队选派干部[3]。

为配合空军的快速动员,防空部队一定要在宣布动员后做好战斗准备,而空中通信勤务要进入战备状态,运转起来。为了阻止敌人的边境部队入侵,要做好相关的防御工作。为了防止敌人的海军靠近我国海岸,一定要做好海岸和军港的防护工作,要将战时标记设置在港口和航道上。

对某些国家来说,比如意大利和法国,它们可以凭借边境线上的崇山峻岭进行边境防御,所以,进行边境防御比较容易,更何况法国还在边境上构筑了防御工事。

处境最为艰难的要数这样的国家:深处敌国的包围之中,四面受敌,却又没有险要地形可以防守,不能避免在正式作战开始前就遭到敌人的入侵。这种问题是这些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兵分数路,处处抵抗,一定会分散兵力,最终极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1914年德军最高统帅部就无力保卫东普鲁士省的东南部分地区。在动员的最初几天,敌人没有入侵这里,并不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防御措施,而是纯属敌人的疏忽。英国海军未出航北海、封锁那里的德国港口,也同样是由于英国的大意。

在战争准备的诸多事项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战略展开的准备,也就是,如何运用做好战斗准备的军队来对付敌人。如果像1914年法国、比利时和英国那样,是一面作战,那么战略展开就容易部署了。但也因为如此,法、比、英等国才能集中其全部兵力攻打德国,企图给德军以致命一击。至于英、法海军没有联合起来击溃德国海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敌国作战指挥上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俄国也是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一举歼灭敌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它为何将战争的主要对象定位为奥匈帝国,而不是像它的盟友那样,集中全部兵力攻打德国?为什么它不调用它的西部海军和陆军并肩作战?

跟英、法、俄等国相比,德国、奥匈帝国所处的境况则要艰难得多。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配置了大量的兵力来对付比利时和法国(当然也一定会跟英军交战),而只在东线保留少量的兵力来对付俄国。正如同对于英法海军的行动一样,我对德国海军为何不和陆军协同作战获取西线的决定性胜利,感到难以理解。或许是缺少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对此,我在下文会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