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第2/7页)

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苏联首都。支持这个意见的有包克,他所统率的中央集团军,正沿着公路向莫斯科进军;还有古德里安,他的装甲部队正在前边打头阵。他们在辩论当中,除了强调攻占敌人首都的心理上的价值之外,还申述了更多的理由。他们向希特勒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俄国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个前线就要因此而削弱和崩溃。此外,将领们还向这位现在已成为他们最高统帅的前下士提出一个最后的、无可置辩的论点。他们说,种种情报表明,俄国的主力现在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图全力保卫首都。在斯摩棱斯克正东,五十万苏军突破了包克的双重包围,正在挖壕据守,以阻挡德军进一步向首都推进。

(哈尔德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给盟军写的一份报告中说道)这样一来,俄国兵力的重心就摆在中央集团军的面前——

参谋总部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我军必须以击败敌人的军事力量为作战目标,因此,下一个最迫切的任务是,集中中央集团军的全部力量,击溃提莫申科的部队,进军莫斯科,拿下敌人的这个抗战神经中枢,并击溃敌人的新的部队。由于季节变换在即,准备这次进攻的部队的集结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须执行既定任务,争取与芬兰人取得联系。南方集团军将继续向东推进,尽可能牵制敌人的力量。

——参谋总部与最高统帅部经过多次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后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把参谋总部的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

我们从哈尔德的日记中了解到,提交这份备忘录的日期是八月十八日。哈尔德写道:「这事引起了爆炸性的后果。」希特勒对乌克兰的盛产粮食地区和工业地区以及高加索的俄国油田垂涎已久。而且,他认为他现在找到了一个诱歼仍在坚守中的基辅东面第聂伯河东岸的布琼尼部队的大好机会。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打下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在北面会师。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从中央集团军分出好几个步兵师和装甲师,调到北路去,尤其是南路去。莫斯科可以等一等再说。

八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向与他意见不合的参谋总部下达一项新的指令。哈尔德在第二天的日记中逐字逐句地把指令内容抄录下来。

陆军方面提出的关于东线作战如何继续的建议,不符我的意图。

在冬天到来以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目标,不在于占领莫斯科,而是拿下克里米亚,拿下顿尼茨盆地的工业和煤矿区,并切断俄国的高加索石油供应线。北路的任务在于围困列宁格勒和同芬兰军队会师。

希特勒在指令中规定,必须彻底摧毁南路的第聂伯河一带的苏联第五军团。这一支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希特勒伤了好几天的脑筋。他还要求占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包围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他最后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进攻提莫申科部队、顺利地打败它的条件。」

(哈尔德悻悻地说)这样一来,原定要在莫斯科大门前给俄国军队以决定性打击的这一目标,就只得从属于想夺取一个有价值的工业区和向俄国油区方面进军的欲望了——希特勒现在已给同时攻占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主意迷住了,因为他自信这两个「共产主义圣地」一旦陷落,俄国就要土崩瓦解了。

希特勒为了对那些不能赞赏他的战略天才的陆军元帅和将军进行侮辱,发出了一个哈尔德称之为「反备忘录」(针对陆军十八日的备忘录)的文件。参谋总长说这个「反备忘录」「通篇是骂人的话」,例如其中说到,陆军司令部中全是一批「脑袋已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人。

哈尔德在第二天日记中大发牢骚:「不能忍受!闻所未闻!莫此为甚!」这天整个下午和晚上,他与陆军元帅冯·勃劳希契会商,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和参谋总部事务进行的「不能允许的」干涉,最后他建议陆军总司令和他本人辞职。「勃劳希契不同意,」哈尔德写道:「因为他认为这并不实际,而且也与事无补。」这个胆小怕事的陆军元帅这次仍和从前一样,向那位以前的下士屈服了。

第二天,八月二十三日,古德里安将军到元首的大本营,哈尔德就怂恿他劝说希特勒放弃他那将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决定。虽然,这位性情倔强的装甲部队司令用不着怂恿也会这么做的。他一到大本营就碰上了勃劳希契。陆军总司令对他说:「我不许你跟元首谈莫斯科的问题。在南方作战的命令已经发下来了。当前只是如何执行的问题。讨论是没有用处的。」

但是,当古德里安晋见希特勒时——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都没有和他一起进去——他还是拒绝服从命令,竭力主张立即进攻莫斯科。

(古德里安后来写道)希特勒让我把话说完,然后详细说明他所以作出不同决定的种种理由。他说,将来继续进行战争,十分需要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业。他谈到有必要使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作用,他认为「克里米亚是苏联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我头一回听到他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将军们对于战争的经济方面的问题一窍不通。」——他已经发布严格的命令,规定进攻基辅是当前的战略目标,进行一切军事行动时,必须牢记这一点。在最高统帅部这里,我头一回看到后来非常习见的一个现象,希特勒每说一句话,在场的凯特尔、约德尔等人莫不点头称是,只有我仍然坚持我自己的观点——

但是哈尔德在以前历次讨论中,从来没有点头称是。第二天,古德里安看到他,把自己并没有能使希特勒回心转意的情况告诉了他。古德里安说参谋总长「精神完全失常,使我十分惊讶,他竟口出不逊,作了完全没有根据的指责和诋毁」。

这是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最高统帅部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可是更严重的危机及其不利后果还在后头哩。

南路方面,伦斯德的部队由于得到从中路抽调出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师的增援,终于发动了进攻。古德里安认为这个进攻从本身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术胜利。基辅于九月十九日陷落——德国部队已越过基辅一百五十英里——到二十六日,基辅战役便结束了。据德国方面宣布,俄国军队被包围而投降的共达六十六万五千人。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一次「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但是尽管这个成就非同小可,他的一些将领对于它的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更加怀疑了。在中路,包克的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在斯摩梭斯克东面不远的杰斯纳河一带,两个月来一直按兵不前。秋雨季节快来了,到时候俄国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随之而来的将是冰天雪地的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