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追剿计划

蒋介石开了一天军事会议,在“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思想指导下,经过争议和补充,形成了《湘桂黔会剿计划大纲》。蒋介石当即于1934年11月17日用命令下达:

查赣匪倾巢西窜,我大军正分头追堵,期于湘水以东地区,将匪扑灭。惟虑该匪一部或其残部,一漏网,突窜湘漓水以西,不能不预为歼灭之计,兹特拟定湘水以西地区剿匪计划大纲。

(一)方针

防西窜之匪一部或其残部。如窜过湘漓水以西,应以不使该匪长驱入黔,会合川匪及蔓延湘西,与贺肖合股之目的。围剿该匪于黎平、锦屏、黔阳以东,黔阳、武冈、宝庆以南,永州、桂林以西,龙胜、洪州以北地区消灭之。

(二)纲领

(1)应于匪未窜湘漓水以前,于永、宝、武、黔、锦、黎、洪、胜、桂线上,赶筑工事,先择定重要城镇,构成据点,然后逐渐加强、增密。

(2)于上述地区内,预为坚壁清野之准备,使匪窜过湘江时,进无所掠。

(3)先于上述地区内,严密组织群众,布成侦探网,并由湘、黔、桂军,于上述工事线上,分布民众团体扼守,并扼要控制有力部队,预为区划守备地点。

(4)一旦匪若窜过湘漓水以西,各军即迅就预定地域,相机堵剿。

(5)原任追击之部队,即穷匪所至追截抄袭,与各守备部队联合兜剿。

(三)指导纲领

甲、湘军(北路军派出之追剿部队附之)

(下面皆守备地域及追剿堵截作战细则,略)

乙、黔军。

(下面皆守备地域及作战细则,略)

丙、桂军。

(下面皆守备地域及作战细则,略)

以上各项,各部均应查照办理具报。

这个命令签发时,蒋介石像祈祷上帝似地说了几句话: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能否尽灭匪军,就看各部将士是否精诚合作,膺命无间了!”

计划的确是个好计划,几乎无懈可击,是否精诚合作,膺命无间,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此令下达之日,红军不但离湘江甚远,而且还没有渡过潇水。十天之后,红军才到达湘江。

而且,渡过湘江之后,不管是李德、博古坚持的向湘西前进,与二、六军团会合也罢,还是毛泽东提议的进军黔境以遵义为中心,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也罢,全都网在蒋介石的预计之内和追剿堵截计划之中。如果说,李德的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是危险的,那么在黎平召开的中央政局会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所作的《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议》同样也是不能实现的,只能放弃此计划被迫四渡赤水,北渡金沙,去与四方面军会合。

这里面有多少得失对错,作出公正的评价是很难的!因为历史不能放在假定的基础上,而评论历史又往往容易放在假定的基础上:李德是把与二、六军团会合,放在必获胜利的假定基础上,而且历史并没有证明与二、六军团会合一定失败;毛泽东否定这个计划,也是建立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一定失败的假定基础上,历史也没法证明这个假定不对!

即使与二、六军团会合有重兵堵截,也存在突破与不能突破两种可能。

难道遵义会议后的红一方面军的行进路线上就没有重兵围追堵截吗?为什么说与二、六方面军会合就是不合理的,与四方面军会合就是合理的呢?在张国焘演出的那场分裂戏剧中又是多么危险!似乎也都在无计划无准备之内,而且到陕甘去落脚也不是事先既定的目标。

历史只作出一种答案。而结论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唯其如此,生活的雄浑、犷悍、怪异、奇诡、蕴藉、朦胧、流动之美,也才在其中。

为什么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损失的大部是新兵)就是极大的错误和惨败,而遵义会议之后,三万六千主力红军到达吴起镇时只剩了个零头——六千人,损失达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就是极大的正确和伟大的胜利呢?

请打开红军长征路线图,看湘江之战前的路线,尽管抬着沉重的轿子,却几乎是笔直的。遵义会议后的路线却是曲折回环比盘肠都多几道弯,哪个更没有准备更没有计划更没有目标呢?

这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辨的!


[1] 即《国民革命歌》。此处为该歌第二段。

[2] 典出《礼记·中庸》,蒋介石所记不全,原文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