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政府特征(第4/9页)

法国的地理位置具备了拥有海上霸权的优越条件。至于法国的对外政策,它的两位伟大的统治者——亨利四世与黎塞留⑩已经给我们以明确的指导。法国在陆上把领土向东扩张,主要进攻奥地利和西班牙;在海上,法国主要同英国对抗。为了实现法国在陆上和海上的军事战略,它急需拉拢荷兰成为它的盟友。在此基础之上,法国应该鼓励商业和渔业,以此作为建立海上霸权的根基,并建立一支用于商业活动的海军。在黎塞留的遗嘱中指出,依据法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法国完全有实现海上霸权的机会。因此法国的作家都将黎塞留看作海军创始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给法国装备了战舰,也因为他确立了健全的海军机制,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很多观点。在黎塞留死后,马萨林继承了他的遗愿跟大体方针。但是马萨林没有黎塞留那种尚武精神和高尚品质,以至于在他的统治期间,这支刚刚组建的海军就土崩瓦解了。

1661年,年轻的路易十四开始执政时,法国只有30艘战舰,其中只有3艘上面装备了60门火炮。此后的工程进度让人瞠目结舌,这种工程也只有健全高效的专制政府能够完成。负责处理贸易、制造业、航运业与殖民地的工作完全由一个人掌管,他就是财政大臣柯尔伯特,曾经在黎塞留手下任职,所以完全继承了黎塞留的思想和政策,他以一种法国人所独具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每一件事都在严格的组织下进行,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要把制造者和商人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并得到富有活力和健全明确的方针指导,以便通过命令和一致的努力,来为法国的工业赢得一场前所未有的辉煌。并将所有的工人培养成极其富有才干的杰出人才,采用最佳的工艺流程,创造出最好的产品……要把海员和远在天边的商业组织纳入制造业和商品贸易的庞大团体,作为对法国商业力量的一种支撑,并创造出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的力量和规模是现在无法预料的。”这就是柯尔伯特的目标,它涉及海权三个环节中的两个环节,即航运和产品;第三个环节指的就是航线另一端的殖民地,这同样也是按照政府的指令有组织地去做的,因为法国政府已经开始从拥有它们的国家手中赎回加拿大、纽芬兰、新斯科舍半岛,以及法属西印度群岛。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独断专行的权力,在法国人的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利剑,这也促使法国成为一个庞大的海洋强国。

如果要详细探讨柯尔伯特的政策的话,这显然已经脱离了我们本书的主旨,我们只是希望人们注意到政府在国家海上力量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能够知道柯尔伯特这个伟人并没有只注意到影响海权的表面因素,而是极具有远见地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法国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工业产品也成倍增长;国内的贸易渠道和规章制度也日渐变得方便;航运业和关税也牢牢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从而促进了法国海运业的不断发展,利用海洋运输业进行殖民地之间的产品交换,通过对殖民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一个远在天边并受国内控制的贸易市场便发展起来;与外国签订条约有助于发展本国的贸易;对敌对国家的商船征收关税,有助于阻止竞争对手的海上贸易。上述种种措施包含着无数的细节,都被运用来为法国建立:一、产品;二、航运;三、殖民地和市场。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扩大海上霸权。比起在另一个相对复杂的政治机构里,这些工作的统筹规划都由一个人来完成,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就显得比较容易和简单了。

在柯尔伯特领导的一些日子里,法国的海权理论都是系统化的,以中央集权的形势加以实施的。在英国同荷兰的历史中,对这种理论的阐述都分散在好几代人中间。但法国发展海权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领导者对海权的兴趣能够维持多长时间,要知道柯尔伯特不是国王,一旦失去了国王的撑腰,他的政策将手脚俱废。然而,柯尔伯特在政府活动期间,他所做的诸多努力及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上任初期,法国只有30艘战舰,其中只有3艘有60门以上的大炮;到1666年时,法兰西已有70艘战舰,其中50艘是战列舰,20艘是火攻船;1671年时,数量已上升到196艘;1683年时,法兰西拥有107艘战舰,其中24艘拥有120门大炮,12艘装载有76门大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较小的舰船。法国的舰船修理厂在新的制度和法令下效率要比英国的高得多。

当柯尔伯特的成就在他儿子手里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一位曾经是英国舰长的囚犯在法兰西监狱中服刑时说:“在我最初进监狱时,为了医治我的伤,我曾经在布列斯特的医院里待了4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我对法国人装备战舰和船员的速度感到惊讶,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一速度除了英国人之外,没有人能做得到。跟法国比起来,英国拥有的舰船是法国的10倍,当然海员也是他们的10倍。在布列斯特,虽然我只看到了20艘大帆船,每只船上有60门火炮,但他们能够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就让其整装待发。他们把船开出来之后,水手们便散去,一旦接到上头的命令,战船便被倾斜修理,理正船体、安放缆索,然后再补充给养和配备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变戏法似的驶出了船坞。我还看到配备了100门大炮的战舰,他们能够4~5个小时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大炮拆掉或者装上,这在英国恐怕是在24小时之内都无法办到的,但他们却做得游刃有余,比起英国来也丝毫没有危险性。这都是我在医院的窗户下亲眼目睹的。”

一位法国的海军历史学家举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例子。他说在4点钟时开始安装一艘大帆船的龙骨,而到9点钟的时候,这艘船已经全副武装地离港了。这个值得怀疑的传说加上那位英国军官的叙述,都可以说明法国在舰船制作方面造诣之高,工作设施之齐全。

然而,这一被政府强加的奇迹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失去政府的支持之后,就萎缩得不成样子了。由于时间不够,所以它不可能深深地渗入这个国家的国民生活中去。柯尔伯特的做法完全是效仿黎塞留的政策,是他政策的延续,而且好多人都一度认为这种政策会一直延续下去,使法国能够在海上耀武扬威,就像在陆地上一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路易对荷兰一开始就怀有敌意,加上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也对荷兰心怀不满,这就促使两位国君下定决心要消灭荷兰。这场爆发于1672年的战争,虽然违背了英国人固有的情感,但在战略决策上,却并非失误,特别是相对于海军而言,这一决策更非错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法兰西正在协助消灭一个很可能必不可少的盟友;而英国则正在瓦解自己在海上最大的对手,因为在那时候,荷兰在海洋贸易上依然占有绝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