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孟关(第3/4页)

但是,从印度杀回缅北的远征军官兵,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回家!消灭日本鬼子,打开中印公路,山的那一边就是父老故乡。

在这样的一种信念支撑下,这支远征军焕发出了与解放军相似的战斗精神,令史迪威等外国将领对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深表震惊。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内战中远征军部队的表现远没有抗日战争中那样出色。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也不再有这个信念来支撑自己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中国远征军只有比日军更加凶悍。

新38师师长孙立人因此发下了一个誓言:不打下孟关,不剃胡须。

所有的日军狙击手都错过了这个绝好的目标,他们手中拿的目标照片上,孙立人有着一副清秀的面孔,而绝不是一个大胡子。

新38师反攻缅北,胡康河谷之战,孙立人将军立愿不拿下孟关绝不剃须,结果留下此张蓄须照。有趣的是日军狙击兵很多带有孙立人的照片,却都是没有胡子的,自然没法找到目标。

新22师师长廖耀湘有更好的理由和日军拼一个你死我活。孟关一带,正是当年他随着远征军副总司令、第5军军长杜聿明将军所走过最痛苦的行程,这里是野人山的核心地域。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兵败缅甸,被迫穿越野人山后撤。那个惨烈的时间里,疲惫、饥饿,被丛林中的恶疾折磨着的中国远征军战士像一片片伐倒的树林般倒下。仅仅走过孟关几天,杜聿明和廖耀湘就和从印度来的新38师部队取得了联系。熟悉的地名和中国官兵的尸骨,时刻提醒着这位刚烈的将军——此仇不报枉为人。

此战之后,新22师得到了一个新的绰号——“中国虎师”。新22师在孟关之战中,打得最狠,损失也最大。这一战,廖耀湘用义无反顾的进攻精神洗雪了两年前的痛苦与屈辱。

孟关之战的精彩之处,在于迂回。

当双方在孟关外围打成胶着的时候,中日将领都在绞尽脑汁思索对策。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双方打成顶牛,也就意味着无法取得较大战果,胡康之战有陷入持久战的可能,这不是中国远征军所想要的,也不是史迪威所想要的。中国远征军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给日军以致命性打击的机会。对于日军来说,中国军队每天都有进展,而且进展速度超过自己所期,也必须寻找一个机会,一举扭转战局。不愧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双方高级将领的目光同时投向了孟关侧面的丛林地带。

2月底,日军第18师团,调动刚刚补充完毕的精锐第55联队(第一大队不含),令其穿越孟关侧面的丛林,绕到远征军进攻部队的身后,力争在炮兵的掩护下打出一记侧钩拳,瓦解远征军的攻势。

无独有偶,同样时间段,中国远征军调动部队,穿越孟关侧面丛林,意图绕到日军后方发动攻势。这一次,史迪威没有表示反对,相反,这位善于观察的将军还把手中仅有的美军“梅支队”投入一线作战,随同中国军队发动对日军背后的袭击。

同样富有眼光的中日两国将领没有想到,对方也在采取同样的战术。3月1日,双方的迂回部队在丛林中猝然相遇,带着同样的惊讶开始了战斗。

这次遭遇战很像解放战争中的潘塘之战。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围困在碾庄。为了救援黄百韬,杜聿明率领两个兵团东进救援,与赶来阻击的解放军展开了激战。混战中,双方同时选择了向对方背后迂回的招数,两军的夜袭部队在无名小镇潘塘遭遇。本来以为对方是小股游击部队,双方在最初都不想改变各自的原定计划,只想把这支“游击队”吓跑了事。然而,遭遇的交火很快蔓延开来,双方都发现对方毫无退却的意思,而且队伍长得不像话。

潘塘之战就此展开。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次两败俱伤的生死之战,背景就是这一段历史。

潘塘之战最后打成了一个胶着的局面,双方均宣布自己取胜,但是都没有达成作战目标。

史迪威、孙立人、廖耀湘在缅北前线。

孟关之战并没有打成胶着,因为中国远征军比日军多了一张王牌。在印度兰姆伽训练的远征军战车部队终于在此战投入战斗。这次奇袭孟关的远征军部队,打先锋的就是布朗上校和赵振华上校共同指挥的远征军战车第一营。

这是一个装备M3A3斯图亚特式坦克的中美混合战车部队,M3A3坦克可以压倒所有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役坦克。而且远征军还派出了L3联络飞机在空中协调坦克部队的进攻,装甲推土机在地面为坦克在丛林中开路。这个阵容,可比日军阔气多了。

日军第18师团是一个山地战师团,虽然炮兵力量得到最大的加强,但只有师团部直属一支主力为九五式、九七式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这次出击的日军主力第55联队参战的第二、第三大队,完全是一支步兵部队。

尽管如此,开始的战斗对中国军队并不有利。日军由于侦察更为出色,他们首先发现了远征军部队的行踪。震惊于中国军队兵力强大之余的日军第55联队,将炮兵和步兵摆开了一个埋伏的阵容。中国远征军的部队一头撞入了日军的伏击圈。M3A3式坦克虽然可以击败任何日军战车,但在日军装备的一式75毫米反战车炮面前并非无敌,一开战就被日军打掉两辆,均翻覆入一边的河中,乘员非死即伤。

不过中国装甲部队的战士堪称训练有素,在混战中很快冷静下来。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参加真实的战车作战,但是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战士坚韧顽强的特点。在布朗上校的指挥下,战车第一营的部队摆开了一个标准的防御阵容,并通过电台呼唤伴随的新22师步兵向自己靠拢。战车和步兵共同构成的防御阵容,浑如一个钢铁的刺猬。

日军几乎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这个铁刺猬的突袭,却在密集的弹雨面前吃了大亏,一千余人的第二、第三两大队几乎全军覆没,连两个大队长都送掉了性命。日本陆军依靠刺刀去拼坦克这种蛮干的做法,在此显示了恶果。

对于中国战车部队在缅北反攻中的首次战斗,中国方面的记录很多,有的坦克手回忆战斗打响时还以为是在演习,直到战斗结束,看到履带上沾满的日军血肉,才明白自己真的和日军打了一仗。

日军的记录,则以井上咸大尉的回忆文章最为真实准确。他在《孟关平原的突袭——冈田大队长的战死》(发表于《丸》杂志1988年别册第10号)一文中详述了第三大队这一战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