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2/4页)

会场上“嗡嗡嗡”又开始议论了。杨敬禄心里清楚,凡是说到跟钱有关的话题总能引起一阵骚动,所以,他是哪里痒就往哪挠,总能挠到正点上。做群众工作,杨敬禄可谓轻车熟路。

对杨敬禄的讲话,底下人是服气的。村长不但自己家做得好,他哥哥家也做得好,两家都是军属,村里的人也都很羡慕。

村长带头做的事总应该是好的。于是就有人问:“怎么去啊?”

杨敬禄回答:“愿意去的可以先在村里报名,最后统一报到区里兵站点。有谁积极去参军,一是我们敲锣打鼓去欢送,这种待遇一般人哪能享受到;二是不管是家里农活还是其他事情村里都有照顾,不让你们有任何后顾之忧;三是在大门口挂一块‘革命军属’的牌子,让每一个经过你们家门口的人抬头就能看见。所以,这就叫‘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杨敬禄的一席话说得大家欢欣鼓舞。

开过会后,大杨庄和其他地方一样,立马开展了男女老幼齐上阵的生产大竞赛,另外还掀起了“到前线去,到主力部队去”的参军热潮,符合条件的青壮年纷纷报名,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场景……没有去当兵的就在村里组成了民兵营,在后方担负着维护治安、保卫生产、护送物资、清剿土匪、捕捉散兵等战勤任务,成为解放军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军。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圩被歼灭后,黄维兵团日夜行军向宿县进发,大有重新夺取宿县的架势。11月24日,集结号吹响,华野部队向另一个战场转移了。

支前队伍也不能落后,必须随着部队一起开拔。杨云林的支前队在李指导员的带领下,在碾庄圩待了三天,参与了战场的清理工作。第四天一早,杨云林接到了新的任务——向徐州南运送粮食。

这个时候,杜聿明集团正在组织徐州附近的军队向宿县方向进攻,黄维的十二兵团也经蒙城朝宿县推进,企图南北夹击一举拿下宿县这个津浦铁道线上的重要枢纽。宿县被解放军攻破后,国民党部队被直接掐断了后勤供给线,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严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宿县,重新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夺取宿县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解放军既然已经攻击得手,又岂能让国民党军队轻易拿走?激烈的争夺拉锯战每天都在进行。最后,国民党军队对宿县的攻击不但没有奏效,反而连黄维的十二兵团也被严严实实围困在了双堆集附近。黄维的十几万人马被包围后缺粮少弹,只能靠空投维持生计,哄抢粮食事件屡禁不止。战局未开,败象已现。

与如同困兽的黄维十二兵团相比,此时解放军拥有强大后方支前队伍的巨大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来自各地的支前队伍源源不断地把粮食给养、弹药输送到前线,参与作战的解放军部队完全没有后勤供给上的后顾之忧。徐州“剿总”曾多次企图通过空军侦察寻找解放军的后勤基地,然后轰炸破坏,但始终没能达到目的。倒不是解放军的后勤基地隐蔽和防护如何严密,而是解放军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后勤基地。他们的后勤基地在广袤的淮海大地上,在人民群众当中。浩如烟海的后方老百姓织成了一张坚韧密集的支前大网,割不断,撕不破。所以,徐州“剿总”派出的几架轰炸机只能漫无边际地侦察,毫无重点地轰炸,追着无数时隐时现的支前队伍跑,对解放军补给线的破坏十分有限。

鉴于飞机侦察对能见度要求较高,敌人一般白天出动比较多,晚上比较少。为了避免队伍受损,李指导员召集云林、文华、铁锁等几个支队长研究对策。

作为队长,云林在支前过程中一直在总结与敌人飞机斗智斗勇的经验,他说:“根据这一段敌机的侦察轰炸时间,俺看出了点头绪,他们一般在上午吃过早饭至晌午头,下午上工点至晚饭前出动,中午要回去歇一会。俺认为咱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规律开展行动,和他们打打游击。他们出来了,咱们就找地方隐蔽休息,等他们休息的时候,咱们再行动。”

云林讲完后,好朋友文华第一个说话:“俺同意云林的意见。大队人马隐蔽休息的时候,可以派两三个机灵点的人前去探路。路途熟悉了不但费力少,还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铁锁上次在行军途中遇到飞机轰炸受过伤,半只耳朵被弹片削去了。此时的他先是摸了摸耳朵,然后说:“上次俺出事,吃的就是扎堆的亏,要俺说,最好采取分散行进的方式,把原来的大队人马分成十几个小队,每隔半个钟头出发一队,以减小目标,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即使遇到敌人的侦察机和轰炸机也方便隐蔽,即使被轰炸损失也小……”

就这样,大家讨论了大约半个小时,最后李指导员结合大家讲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夜间比较黑,不太好走路,效率不高,咱们以休息为主,天刚亮时就开拔,不要停下来吃早饭,一口气走上四五个小时,等觉得敌人的侦察轰炸机该出来的时候,咱们再休息。中午敌人的飞机回去加油休息,咱们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休息还要抓紧赶路。下午的时候,咱们把大队伍分成小组分批出发,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看不清路了再休息。大家说好不好?”

“好!”虽然这样与原来计划有很大差别,而且也会更累更辛苦,但为了确保安全,大家还是一致赞同。

杨云林随即把队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长带领各自小分队按照计划行事。

冬天早上四五点钟,正是人最困的时候,走了一天的人此时哪怕能多睡一分钟的觉都非常满足,李指导员、云林、文华、铁锁强忍着疲累和困意,每天总是早早爬起来招呼大家,他们要重点盯的是平时不太积极的杨老四、冯槐树等几个人,每次都得先喊他们。

“老四,起来了,要走了。”

“啊,天又亮了,好,好。”杨老四迷迷瞪瞪坐了起来,等云林喊了一圈回来,他又歪在那里睡着了,云林只能对着他的耳朵再大声吆喝:“老四,肥肉炖熟了,快起来尅一碗!”这时的杨老四才一跃而起……

冬季白天短,黑得比较早,傍晚时分已经看不清路了。为了抓紧赶路,杨云林带着大家伙儿还是不停地前进,直到晚上十点多,大家实在走不动了,才在经过的村庄找个地方露营休息。由于时值深夜,他们尽量不惊动和影响村里的老百姓,就在村头找个空旷的地方安营扎寨歇歇脚。紧赶慢跑了一天的路,大部分人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他们不再生火做饭,而是简单吃点干粮倒头就睡。杨云林安顿好自己的车子,便和李指导员一起四处巡查,检查车辆停放、人员和周边的安全问题。这一次,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两人心头一震,杨老四等几个人横七竖八躺在麦秸垛四周,冯槐树等一些人蜷曲在坑洼不平的磨道里,铁锁几个人钻进了人家的地窖里,实在没有地方了,文华和其他三人无奈睡在了一户人家骚臭刺鼻的废弃羊圈里……看着眼前的一切,李指导员眼含泪水,感慨万千:“多好的老乡啊!一个多月来,尽管最初有些人思想上对支前顾虑重重,有些人身上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个别人甚至还可以说自私自利,但经过战火的锤炼和洗礼,现在的他们吃苦耐劳、顾全大局。他们本是最平凡最普通的百姓,但现在他们也是这场战役的伟大战士,尽管他们手中没有枪弹,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