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 北宅的咆哮(3)(第2/2页)

美国人如此焦急是有道理的,因为非洲战区大部分是美国陆军,还有两个好不容易才训练起来的装甲师;处在罗斯福的立场这样决策也没错,他的海军抽不出更多力量来,他不可能为了挽救几万人就把所有海军都开到印度洋,必须让英国承担起一部分军事责任来,如果英国连这点担待也没有,他实在没法说服国内民众继续下力气支援不列颠;布鲁克的焦虑也有道理,几艘英国军舰已从太平洋启程赴美国补给,有关决策不能无限制拖延下去——下决心需要时间,完成计划、拟定作战方案、调集力量与物资更需要时间。

众人都默然,丘吉尔半天都不肯吭声。

“首相,各位先生,我认为可以答应美国人的要求,情况或许没我们估计得这么悲观……”一直没发表意见的国防部长参谋长黑斯廷斯·伊斯梅中将眼看会议陷入僵局,忽然站了起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与众人意见不一致的观点。

丘吉尔眼睛一亮:“说说您的看法。”

伊斯梅走到地图前,举着教鞭侃侃而谈:“虽然德国非洲集团军目前的进攻势头很猛,但他们没那么容易打到肯尼亚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苏丹势如破竹是因为他得到了尼罗河内河船只伴随支援的水上物资线,这条补给线的终点在苏丹与埃塞俄比亚边境处,他越往前走,补给线就拉得越长,损耗就越大。德军另一条可利用的重要补给线是通过海运抵达法属索马里兰的港口,然后再利用从法属索马里兰到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但即便这样,他的后勤系统顶多也就够支持他占领埃塞俄比亚全境。”

“不知道诸位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德军每一辆坦克、每一发炮弹都需要从本土运来,到埃塞俄比亚的运输路程超过8000公里——该距离与巴西运到南非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相当于从美国东海岸输送到南非路程的三分之二,这样脆弱而漫长的补给线德国人究竟能支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