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轴心的进攻(18)(第2/2页)

如果说战前日本飞行员占有明显质量优势,战争初期质量半斤八两的话,这时期培养日本海航特别是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质量开始不如美方。综合权衡后日本舰载飞行员质量依然具有显著优势,以中途岛战役为例,日本损失4艘正规航母,美国损失1艘正规航母,但双方飞行员数量损失(阵亡)之比却是121:208。

随着日美新飞行员数量差异的扩大,如果打消耗战,日本很快就会被拖垮。历史上瓜岛战役时期,因为日本航母不多,剩余的优秀飞行员甚至改成陆基航空兵和美军陆航去对耗。但历史进程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扭转,让日本损失惨重的瓜岛航空战只开了个头就匆忙结束,保住了至关重要的舰载机飞行员。

在历史转折关头,联合舰队不但在堀悌吉带领下在南太平洋海战中取胜,还与德国合作迅速完善新飞机开发,保住了至关重要的基干和质量。中途岛战役后日军补充的这批新人虽然质量有所下降,但毕竟老手都还在队里,他们欠缺的经验在随后作战中得到了前辈提携。

这时期盟军无疑是悲剧性的,南太平洋海战失利,非洲之角盟军舰队近乎被全歼让英美元气大伤——那时候护航航母上的飞行员很多都比现在1944年舰队航母上的飞行员强。前期积累下来的几倍人员优势一下子无影无踪,加上德国海航开始崛起,美国海航特别是舰载机飞行员不再占有压倒性数量优势,其总数只相当于日德两国总和略多,但质量要差不少。

为进一步扩大飞行员规模,美国在1943年春启动了飞行员培养体制改革:压缩科目,不再强调通用培养(即战斗机飞行员只培养战斗机驾驶能力),整体训练周期减少2个月(普通海航7个月,舰载机9个月),并启用Lv1-5的五等评价体制进行运用,这批飞行员到1944年初大量服役,由于这一阶段日美交手较少,大多数都是德国海航与英美消耗,日本直到现在才完整掌握有关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