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邯郸(第2/2页)

索卢参在成为墨者之前,也是低阶贵族出身,饱读书篇,知道邯郸此时虽然非是赵国的都城,但一直以来就是赵氏颇为重视的城邑,也算是赵氏的根基之一。

当年殷商建立之初,在邢台筑城作为首都,邯郸就在京畿地。

再后来赵简子时代,便因为邯郸迁民到晋阳的事,导致了赵氏家族的内讧,引动了三晋的乱局。

赵烈侯生前将邯郸封给公子章,就是在担心自己的弟弟到时候不把位子还回来,以提前为公子章准备一些后路。

昔年赵氏能够凭借晋阳一城,苦战得胜,邯郸城若是能够完全被公子章掌握在手中,那也一样可以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再加上内部外姓臣子的支持,这侯位由叔叔传给侄子也就更加稳妥了。

此时赏赐的土地极多,如此时刚刚成为魏相的公叔痤,他被赏赐的土地有一百四十万亩。

这些赏赐的土地,包括在土地上耕种的人,人和土地是绑定的,贵族不可能亲自去地里刨食,所以绑定人身的封建土地农奴制度是贵族不可能放弃的底线。

在铁器牛耕垄作出现之前,不可能出现那种单纯的货币地租或者完全的实物地租,因为靠石头、木头、蚌壳和铜器,根本不可能保证剥削的效率。

这就必然出现这种人身依附土地的半农奴制的情况,贵族们享受着劳役地租,也享受着这些封地上的农奴的劳动成果。

当年赵籍既然将邯郸封给了儿子,那么邯郸的许多土地和人也都是归属于儿子的。

墨家在邯郸开矿冶铁、传播牛耕马耕的技术、新作物的引入、赵国多马的物质基础,都让公子章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一些变革成为了现实。

加上本身公子章的身边,还有一些隐藏的墨者,再加上三晋早已经出现的私亩制度,从赵籍死到现在的十三年时间,邯郸的变革已经初见成效。

甚至于公子章身边的一些士人、属官,也都不是再分封土地的形式,而是给予足够的货币俸禄。

商品经济的繁荣、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都让货币俸禄有了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