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尾声(一)(第2/2页)

不只是南海之外,单单是江南,便还有大片尚未开发的土地、尚未被征服的原始族群。

西域地偏僻,富庶处距离中原太远,从秦旧都到如今的秦新都,其实距离和从极西之地到秦新都差不多远。

这种偏僻导致了只要中原体量足够大,技术足够先进,西边的军事威胁等同于并不存在。

燕地以北的毛皮商人,宁可组织人去探索北方巨大的冻土荒原,因为北方的冻土荒原至少夏季还有纵横的河流。

靠着简单轻便的桦树皮船、火枪,可能百余人的冒险小队就能够顺着夏日里北方广袤冻原上的河流向西走到极远的地方,收购那里的毛皮做着暴利的生意。

无利不起早,没有人愿意为了暂时看来既没有威胁和没有利益的地方流血。

种种这些中原的因素,促成了这一次的谈判。

而对如今远赴西域立国的秦国而言,一方面统治还不稳固,急需中原的支持,至于说法理国号这些东西,于此时并不重要。

同时西域地是四战之地,秦国既要面临西边那个老大帝国的威胁,也在考虑是不是南下去那些更为富庶的印度地,去做那里的统治者,毕竟那里才是真正富庶人口众多的地方。

中原固然是好的,富庶而又同文,但若是根本没有反攻中原的可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这一点卫鞅很清楚,十二年前他统兵西征的时候,八千步兵一万两千骑兵,就已经耗尽了秦国的后勤能力,这还是吴起之前一直向西经营了十余年的结果。

就以此时的远征后勤能力,可能双方能够集结三万部队越过荒凉区就已经算是竭尽全力了。

三万部队,不管是从中原去了西域;还是从西域来到中原,什么都算不上,也不会有任何的威胁。

这是秦国西迁之后可以信任中原并且希望和中原谈判的原因。

困难重重,千头万绪,卫鞅等人时隔十二年再度来到中原,就是为此。

卫鞅此时矗立在此,并不是为了凭吊过去的一切,因为本身他也不是真正的大贵族出身,旧时代的一切并没有那么美好。

他只是在想,为什么当初砍杀周天子的,不是他所尽心辅佐的秦国?

在他看来,周天子无德无能,早就该滚下去了,大争之世列国纷争,若有一日九州太平,必然归一。

他不是在凭吊周天子亦或是那一战死去的许多贵族,甚至他不反对砍死周天子,只是反对砍死周天子的是墨家而非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