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赶巧(第2/2页)

说到这里,蔡行有些可惜,喟然一叹:“早年若是跟进武汉,又岂会到了这般田地,落了这般下场?”

谷城蔡氏的生存法则,很是使用进步理念。未必有多么的不落人后,但最少是不会被人落下,维持整个家族的前进,那是肯定够了。

荆襄老世族之中,有识之士并不缺少,但是面对武汉的崛起,最终有识之士也是无休止地陷入内耗之中。结局就是被一群不自量力的蠢货带到沟里去了,即便想要挣扎出来,血脉家族的特殊性,又逼迫得他们不得不为家族继续尽力。

这种无奈无解,才造成了原先的荆襄老世族,彻底地被时代抛弃。

而谷城蔡氏,一直都是笨办法,硬要总结一下,无非是安稳做事,认真做人。

恰恰是这种素质,这种原则,才获得了薛仁贵的青睐,甚至很有可能是张德的中意,只是内情如何,蔡氏自己也未必知道。

“旧年故事,不必伤感。那些冥顽不灵之辈,老夫连多看一眼的心思都没有。张公那里,论迹不论心。”

“不知总督可有示下?”

蔡行还是小心翼翼地问道。

“蒙学、小学诸事,本就是要启用荆襄之人。蔡氏可先行准备,前往武汉培训之后,便可着手建设新式学堂诸事。此间事物,民部、教育部皆有出力,蔡氏不必担心吃力不讨好就是了。”

具体到政策是如何,薛仁贵是知道的,但是现在他不方便说。既然决定扶持谷城蔡氏,那就是让他们顺理成章地做个典型,政策布置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跟他们说还是不说,都没有区别。

“啊!这……只怕蔡氏承受不起……”

原本蔡行此来,就是想着能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也没关系,表明态度才是重点。

只是万万没想到,来了之后,才发现居然是要扶持他们蔡氏。蒙学、小学再差,在武汉那里,也是有编制的,一个蒙学、小学的校长,待遇比照流外一二三等。

荆襄是多大地盘,得有多少蒙学、小学?多了不敢说,二三十个总归是要的吧。

按照武汉惯例,说不定一个学校就有三个左右基本编制,那就是小一百的吏员缺额。

而现在薛仁贵却告诉他,让他们蔡氏赶紧先去武汉培训?

以荆襄地面现在的人才库,谷城蔡氏不能说独一份,但也绝对算是“巨头”,出几十个教书先生,没有太大的难度。

这真要是让谷城蔡氏出二三十个甚至更多个正牌吏员,那是多大的能量?

蔡行说承受不起,绝对不是在客气,而是真的有点怕。

只不过,薛仁贵却是笑呵呵道:“蔡夫子宽心就是,张公说你们承受得起,那你们就承受得起。蔡夫子自称承受不起……那是说了不算的。”

“……”

“……”

“……”

蔡氏父子叔侄五人都是一时无语,这么粗暴的方式,果然是如雷贯耳啊。

偏偏蔡行还不能反驳,只好叹了口气,又一次躬身行礼,然后道:“蔡氏尽力便是,还望薛少监多多监察。”

“老夫是警察,不管这些个事体。待蔡夫子出了成绩,自有教育部前来考评。”

一听教育部来考评,蔡行就更加紧张了,他陡然明白过来,这荆襄经历这一次大动荡,本来就是要迅速搞个典型出来。

而他们,大概是赶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