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哪朝哪代都有催婚,淡定淡定(第4/10页)

有位富豪王生,看中一名叫黄左之的太学生。王生在经济上给黄左之很大的帮助。王生和黄左之约定:“如果你将来考中了进士,那么,我就把女儿嫁给你。”约定后的第二年,黄左之就进士及第,依约定迎娶了王生的女儿。

您会想,榜前约定,榜后成婚还真不错。可您想过没有,这也存在两个风险。第一,万一准女婿总是考不中呢?那女儿岂不是耽误了?所以,有的人家看希望渺茫,女儿也等不起了,就把女儿嫁给别人了。第二,万一准女婿考中而反悔了呢?没有事实的婚姻,也勉强不得。

山东一个考生王魁和敫桂英就约定好,如果王魁考取功名,就回来迎娶敫桂英。俩人还在海神庙前发誓。王魁说:“如果我变心了,老天爷惩罚我。”结果呢,王魁高中状元,却听从父命,娶了一个崔姓之女。敫桂英知道此情后,悲愤交集,挥刀自刎了。这个故事,让您对王魁这样的书生充满厌恶吧?有才,可是不靠谱啊。

还有两个相反的故事,会让您感动一下,相信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对信守承诺还是看得很重的。

北宋时,刘庭式京城赶考失败。回到家乡时,有人就给他介绍了乡下的一个姑娘做对象,约定了将来的婚事。后来刘庭式进士及第,可惜那个乡下姑娘因病眼睛瞎了,家道也贫穷了。姑娘家知道条件不好,也就没再提这个婚约。这个时候刘庭式不缺追求的人。有人就劝他另作他谋,可刘庭式断然说:“我心里已经许下这个誓言,怎么可能违背我的初心呢!”于是和乡下盲女成婚。后来这位刘庭式,在密州还和苏轼做过同事。想来苏轼一定也会喜欢这位人品与才能俱佳的同事吧。

南宋时,黄龟年还没有考取功名时,十分贫困。当地的县令看中他的才华,愿意等他及第后将女儿许给他。黄龟年荣登红榜之时,这位县令已经去世了,家道没落,家里的东西都卖得差不多了。不仅周围的人劝黄龟年,就连他的准岳母也跟他说:“孩子,你还是找个好人家的姑娘做媳妇吧。”黄龟年却正色道:“我和准岳父早已立好誓约。他现在去世了,我就违背誓言,那我怎么担当得起一个‘人’字?”于是婚礼如约举办。

从这两个故事,您能读到哪一个字?“士”字。士,是中国古代对读书人,对为官的高标准要求。才华学问,只是士的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品格气节。虽说,和榜上有名的士子缔结婚姻关系,确实有功利的目的,但谁又能说,这里面不包含对士子从小耳濡目染的那种品格气节的尊重和放心呢?文天祥、陆秀夫、辛弃疾……这些我们钦佩的宋朝文人,就是士!

榜下捉婿让您这样的登科进士,一举拿下事业前程和高质量婚姻,但也要您付出一定的代价。您会说,不就是认真读书吗,悬梁刺股那种精神我有!可不止这些,您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您及第的时候,已经是大龄男青年了。根据史料记载,宋朝进士及第的平均年龄是36岁左右,基本上比法定结婚年龄大了20岁。所以,不仅要刻苦攻读,您哪,还应耐得住寂寞。

不仅是您,有些女子和家人,还挺固执,非进士不嫁。进士毕竟是少数,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每届进士及第的也就几百人。僧多粥少,结果就出现了一批耐心等待的大龄剩女。更有甚者,一辈子不降低条件,终身未嫁,比如程颢的女儿。所以当时的人也觉得这是个社会问题啊,“岂有处子终不嫁人乎”?

榜下捉婿,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第3章 媒人是单身狗的终结者|民间婚俗

皇室、达官显贵、富绅豪门家的婚姻,靠的是地位、资本,显然他们占据着婚姻市场的主动权。可是您也会明显感受到,怎么他们的婚姻跟感情都没有最直接的关系呢?摆在首位的都是利益,那还不如做一个普通百姓呢!我看中隔壁青梅竹马的小倩,就跟她过一辈子知冷知热、有共同语言的小日子。就算不富不贵,这不也挺幸福吗?

其实您这样想,是对的。人就这一辈子,幸福与否全在内心感觉,知足常乐。但无论您是什么身份,在封建时代,结婚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光那些礼俗就会让您觉得头大头疼。等您了解了宋朝民间的婚俗,您会觉得还是现代的结婚流程来的简洁高效。

自打先秦以后,婚姻礼俗都要遵循“六礼”:

1.纳采:合媒。2.问名:协商婚事。3.纳吉:订婚。4.纳征:过大礼。5.请期:定婚期。6.迎亲。

到了宋朝,经济昌盛,中下层的市民活跃了,婚姻礼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南宋的时候,这种变化尤其突出。士大夫们觉得这是破坏祖宗的礼法,于是报请皇帝说:“这要整顿啊,规范啊,否则不成体统啊云云。”于是官府出面颁布了新的婚仪规定。到了朱熹那个年代,他又说:“六礼太复杂,应该简化成纳采、纳征、迎亲三礼。”规定在变,上层社会的婚礼可能严格按着官礼进行,民间一个百姓之家结婚,难道官府还派人来视察监督吗?所以,各个阶层实际操作的婚姻礼俗都不尽相同,但无论怎么变,传统婚姻那些最基本的程序还是得到保留。

婚俗第一步:说媒

您相中隔壁青梅竹马的小倩,这姑娘看着也对您有那么一层意思,这事儿靠谱啊!您这么想。司马光在《书仪》里说,宋朝男子到了16岁,女子到了14岁,即可谈婚论嫁。这也就是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

您琢磨着自己和小倩的年龄都符合法定婚龄。有一天您一冲动,提着礼物就直奔小倩家,跟她父母说:“张六丈,小的想娶您家小娘子小倩为妻。请相信我,我会一辈子对她好的。”您精神可嘉,可您猜得到的结果会是什么?人家拿起扫帚就把您打出来了。

为什么呀?因为没请媒人!古时候的人行嫁娶之事,讲究的是明媒正娶。不请媒人是对人家最大的不尊重!而且还不能是您本人去请媒人,得征得您的父母同意,由他们亲自出面请媒人。这才算是基本的礼节。这就是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的序幕就是媒人拉开的。古代的媒人,跟今天的红娘一样,一般都是女性,俗称“媒婆”。因为是女性,所以出入男女双方家庭都比较方便。男方家庭自不必说,媒人可以进到女孩子的闺房,和女孩子聊聊天,套套口风,收集一些情报信息。

宋朝的媒人,是分等级的,从穿着上就能区分出来。上等的,是替名门望族撮合婚事的官媒。她们一般戴着紫色的头盖,穿着红色的褙子,衣着华丽。中等的,头戴冠子,黄包髻,穿褙子,手里拿把清凉伞,衣着齐整干净。下等的,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