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世界的门户(第2/2页)

古时候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不是欧洲人,就更不是天朝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从天朝获得了指南针的技术(宋朝时期),又从希腊获得了一套理论(三角定位法),再有老天给的星象,结合起来就是一套非常靠谱的航海技术。

其实真不能吹古代天朝的文明有多么先进,一些礼仪、吃、喝、穿,包括一些工具创造,是有能说的地方,可更多的是研究哲学。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在一些造物和理论上面真的完爆古天朝。

不吹不黑,古希腊对天文的研究一直都在做,查阅到相关典籍,古代希腊(非指四大古国)是先于其他文明有成套天文理论的存在;古埃及在集成农业上的成就也是惊人,包括工程学也是几乎独占鳌头,农业方面惠及的人太多,工程学被法老搞去修墓(金字塔)了;古印度在冶炼上面就真的是滋润世界,他们在搞乌兹钢的时候,绝大多数文明连对铁的冶炼都还不合格,更多的文明是还处于青铜时代。(就是便宜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欧罗巴人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二次引进,天朝人也得到好处)

古天朝有一个既定的发展方向,研究什么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服务,比如天文研究被搞成了观察天象判断凶吉。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更令人郁郁的是明明一些可以用于革新军事的造物,偏偏搞着搞着成了娱乐大众。

在目前的航海技术上面,以阿三的技术最高,那是贵霜帝国时期留下的遗产。要说罗马,他们主要航海是在地中海,而地中海与太平洋、大西洋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其中就在浪的高度上面。天朝走的一直是大陆军的方向,对海洋基本都是无视。至于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阿拉伯人,他们还在波斯人、罗马人,乃至于是亚美尼亚人,反正就是作为次等人在苦苦熬着。

作为拥有最高航海技术的阿三,他们想的是怎么来进行贸易,跨越数万海里的贸易也真的是在不断累积财富。另外一点就是,因为阿三的航海真的不赖,后世表明南亚各群岛和大洋洲,有相当多人是有着阿三血统。

要是阿三不幸福地沉溺在种姓和宗教,像那帮“海盗文化”的欧罗巴人搞殖民,各个国家或许是能够依靠陆军优势守住大陆,但阿三族裔更加开枝散叶肯定是必然。

伏伟确认偏移了方向,舰队停下来,派遣小船登岸查看树的年轮。

从树的年轮能够辨别方向?还真的是有这种操作!一般来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树墩的年轮,朝南的一半较疏,而朝北的一半较密。植物的树干南面向阳,年轮可见排列稀疏,而北面稍紧密些。是由此来判断方向的。

确认方向之后,舰队重新开拔,他们航行半日又再一次看到陆地。

这一次伏伟总算是知道没有走错,相对靠近海岸线航行,各个瞭望手努力进行观察,肯定是要先找到设立的据点,由据点提供正确的航线。

后面据点是被找到了,双方也进行了联络,甚至是据点派出船只进行领航,伏伟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后面的第二天才正式抵达海峡入口。

“搞不懂王上为什么将这片海域命名为马六甲海峡。是有什么特别含义?”

马?谁都对这个不陌生,可“六”是什么含义,“甲”又是几个意思,一个字一个字分开能懂,连起来却完全不懂了。

舰队已经没有三十二艘船那么多,他们在曾母暗沙那边有一条触礁,靠近半臂弯又折进去三艘,剩下的二十九艘船排成了阵列线,哪怕发生了什么也是前面的船只倒霉,后面就得赶紧停下来进行探测。

从南海进入马六甲海峡,入口处并不宽大,甚至是存在零零碎碎的许多小岛和三个相对大一些的岛屿。

伏伟站在舰桥向海峡两边观察,入眼的地方除了一片绿色之外,却是能够看到左右两边存在不少的建筑。

“大汉需要经营好这里。”司宏壮摸着下巴,说道:“会建立城镇,必要的灯塔、海港也少不了。听说还要建立炮台,安装新搞出来的青铜炮?”

伏伟已经能看到忙碌的人群,望远镜还能看清楚那些人看着皮肤比较黑,就说:“这地方应该是不缺乏奴隶的。”

“有个传闻。”司宏壮不太确定地说:“说王上将这里称为‘世界之门’,虽然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听听就感觉好厉害。”

刘彦还真的是有说过“世界之门”的话,无外乎就是这里是海上的门户,从西边而来就是进入东方世界,反之则是亦然,谁掌握这里就等于掌握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