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指导和最后的受洗(337 A.D.)(第2/2页)

君士坦丁不去强调超越图拉真和安东尼,因为他有理由相信他的作为在他们不完美的英雄主义和不信上帝的哲学思想之上。然而,处于巅峰期的君士坦丁,却把年轻时代获得的声誉完全断送。随着逐渐深入认识真理,相应的行为却愈来愈背离仁德规范,就在他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那年,他处决了自己的长子,也可说是谋杀,使得宗教史上最高贵的盛典受到玷污。从此事发生的日期,可驳斥无知和恶毒的佐西穆斯那毫无道理的说法[299],那就是在克里斯帕斯死后,身为父亲的君士坦丁非常悔恨,但他能从基督教教士那里获得赎罪,反倒是异教徒祭司不愿给予。克里斯帕斯的死亡,使君士坦丁在选择宗教的问题上不能再犹豫不决。他不可能到现在还不了解,教会确实有一种无比灵验的处方,只不过他不愿服用而一再向后延,直到死亡临头不能再反悔时,因为反悔就会带来危险。到他最后一次病中,他在尼科米底亚的皇宫召见几位主教,主教看到他热切请求,于是为他进行洗礼。他们听到皇帝郑重宣称,他在余生一定要做到不愧为基督的门徒,以及他受过洗礼穿上新入教者的白袍以后,很谦恭地拒绝再换上皇帝紫袍的做法,无不使在场的主教受到很大的启发。君士坦丁的榜样作用,以及他的威望似乎支持了推迟洗礼的做法。[300]后来的暴君因而相信,在长期统治中可能双手沾满无辜者的鲜血,全都会在带来新生的圣水中冲洗得一干二净。这种滥用宗教教义的错误解释,对于高尚品德的形成造成非常危险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