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伦巴第人向罗马进击及丕平的救援行动(730—774 A.D.)(第2/2页)

教皇斯蒂芬三世在全城欲哭无泪的状况下,采取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亲自去拜访伦巴第和法兰西的宫廷,去抗议敌人极不厚道的行动,或是使朋友产生怜悯和义愤之心。他用连祷和演说安抚公众不要灰心丧志以后,在法兰西君主和希腊皇帝派出的使臣的陪同之下,展开这趟极为辛苦的行程。伦巴第国王仍旧固执己见并态度强硬,但威胁之词无法平息罗马教皇的怨言,也不能减缓他行进的速度。斯蒂芬三世越过潘乃阿尔卑斯山,在圣莫里斯修道院停憩,急着抓住保护人的右手,他知道无论是战争还是友谊都不会落空。他以使徒继承人的身份受到妥善的接待,在紧接而来的会议中以及该年3月或5月的战场上,他把所受的委屈表现在一个虔诚而又好战的民族面前。等他再越过阿尔卑斯山时已不再是一个可怜的求援者,而是站在法兰西军队前的征服者,这些部队由他们的国王亲自率领。伦巴第人经过一阵虚弱无力的抵抗后,只得签订丧权辱国的和平条约,立誓要恢复罗马教会的权力,尊重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阿斯托法斯一旦从法兰西军队前全身而退,立刻就忘记了他的承诺,想要一雪前耻。罗马再度被伦巴第人的军队包围,斯蒂芬三世忧虑外高卢同盟因为倦怠而失去宗教的热诚,迫得他用圣彼得的名义,写出感人的书信来诉说他所受的冤屈和目前的需要。[43]使徒向他的义子法兰西国王、教士和贵族提出保证,即使他的肉体已死亡,但是灵魂仍然永存不朽。他们现在服从罗马教会创始人和捍卫者的呼吁,圣母、天使、圣徒和殉教者以及所有在天国的人,异口同声地认为有这种需要,而且肯定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财富、胜利和乐园用来奖励虔诚的冒险行动,但要是他们让使徒的坟墓、寺院和他的人民落在不忠不义的伦巴第人手里,这种疏忽所带来的惩罚是永恒的诅咒。

丕平的第二次远征行动像第一次那样迅速和顺利,罗马获得拯救,让圣彼得感到满意。阿斯托法斯被外国主子鞭笞,使他获得教训,知道行事要公正,做人要守信。伦巴第经过两次惩处以后国势凋敝,在20年内一直处于衰弱和破落的状况。但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因所处的境地而感到卑下,缺乏实力并没有使他们产生爱好和平的德性,仍旧保持乖张的作风,不断地用对主权的诉求、边境入寇和攻击行动来侵扰罗马人,开始时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等到受到羞辱的打击后就草草结束。

这个陷入绝境的王国在两面都受到压迫,南边是热诚而审慎的教皇阿德里安一世,北边是丕平的儿子——查理曼,那个伟大而又走运的天才人物。教会和国家的英雄在公共和家族的友谊下联合起来,当他们对趴伏在地上的讨饶者施与无情践踏时,表面上装出一副和颜悦色和悲天悯人的样子。伦巴第人仅有的抵抗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关隘和帕维亚的城墙,丕平的儿子对前者运用奇袭加以攻克,对后者施与水泄不通的包围。经过2年的封锁以后,最后德西德里乌斯这位土生土长的君王终于献出了自己的权杖和都城,向敌人投降。伦巴第人在外国的国王统治下,还是运用本国的法律,成为法兰克人的弟兄,而不是变成他们的臣民,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一样是从同为日耳曼人的血统、习俗和语言中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