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希腊皇帝的迫害行动和保罗教派在亚美尼亚的反叛(845—880 A.D.)(第2/2页)

皇帝巴西尔一世就是那位马其顿人,在不利状况下开始求和,愿意付出赎金以赎回俘虏,用谦逊和仁慈的语气提出请求,希望克里索契尔答应赦免同是基督徒的教友,并接受皇帝赏赐的金银和丝袍。这个无礼的宗教狂热分子回答道:“皇帝要想获得和平就得放弃东部,我们不会打扰他在西部的统治。如果他拒绝的话,上帝的仆人就会将他从宝座推入万丈深渊。”巴西尔只能停止签订条约,接受对方的挑战,率领军队进入充满异端邪说的国度,用火与剑将它化为一片焦土。保罗教派那片一无所有的乡园,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但等到皇帝试探出特夫里斯的实力,发现有为数众多的蛮族,武器和给养都装满仓库,于是在叹息声中停止毫无希望的围攻。巴西尔一世返回君士坦丁堡以后,兴建修道院和教堂,费尽苦心想要从天国的保护人,也就是米迦勒天使长和先知以利亚那里获得援助。他每天非常虔诚地祈祷,恳求能活着将三支箭射进这个邪恶对手的头颅。事实却超过了他的期许,他的愿望实现了。在后续的入侵行动中,克里索契尔受到奇袭,在撤退中被杀,大家兴高采烈地将叛徒的脑袋送到宝座前。巴西尔接受令他欣慰的战利品,立即叫人送上他的弓,将三支箭射进摆在面前的目标。整个宫廷响起热烈的欢呼,庆祝皇家的射手获得最后的胜利。保罗教派的光荣随着克里索契尔的死亡而凋谢枯萎,在皇帝第二次的远征行动中,固若金汤的特夫里斯被异端分子放弃,他们或是恳求饶恕或是逃到边疆。城市受到摧毁,但是独立自主的精神还保留在山区,保罗教派保卫他们的宗教和自由有一个世纪之久,他们骚扰罗马的国境,继续与帝国和福音的仇敌维持着长久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