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牧民与农民的故事(第4/4页)

这种人才若能组成一支军队的骨架,才算具备了一支打不垮的“铁军”的雏形。

可是,人才哪里来?天上不会掉人才,一切人才都要从实践中筛选出来,俗话说“百炼成钢”,百折不挠的作战意志与百战不殆的作战技巧只能来自于实战,练兵场上的“士兵突击”毕竟是做戏,更诞生不了真正的军事家。

朱元璋麾下的“铁军”就是从实战中历练出来的。

6

元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名言得到了证实:自1325年起,被压迫到了忍无可忍地步的中原汉人就不再默默忍受了:爆发了赵丑厮、郭菩萨在河南领导的农民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蒙古人在中原的血腥统治开始出现动摇迹象。

蒙古人在中原八十余年的安逸日子葬送了他们曾经令地球人闻之色变的蒙古铁骑,这时的元朝贵族们已经不愿意在腥风血雨中寻找刺激了,而是热衷于更多地获取财富与权力,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不惜刀枪相见。于此同时,反抗蒙古人的起义军也在为着同样的原因开始相互大打出手。

没有必要长篇累牍哪家义军属于正当防卫,哪家是在惹是生非,当时的起义军已经主要分化合并为三大股,分别是陈友谅部、张士诚部和朱元璋部。

就军事实力来说,最强的是盘踞在湖北和江西一带的陈友谅,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就算是同处下游高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财力与军队也比朱元璋的吴国强大得多。

也就是说,号称吴国的朱元璋其实是在两大强敌夹缝里挣扎求生存,这还不算北面不远的死敌元朝。

就对元作战形势来说,大家的处境是一样的:谁出动主力去和蒙古人死掐,谁的老窝就处于被“友军”掏掉的危险,最给面子的仗义行为也是坐山观虎斗,等着大风刮过后不费力的去拾风落枣。

而恰恰蒙古人也是这种心态,大元皇帝与朝堂高官们也是欢欣期待坐等这些造反乱民自己碰撞个两败俱伤。

这次蒙古人失算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并没有等来老虎们死得光光,相反,幸存下来的那只老虎反而更加凶猛了!

朱元璋,带着一支仅仅以二十四人起家的部队,从这内外实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经过与张士诚的镇江攻防战、宁国攻坚战,与陈友谅的应天保卫战、洪都保卫战以及一战定乾坤的鄱阳湖大水战等“内斗”,朱元璋已经拥有了一支堪比蒙古铁骑的无畏铁军!

朱元璋本人,从这些血战中学会了把目光投向战略布局;主要智囊李善长、刘基(即民间名人刘伯温)等则学会了制定详尽的作战计划以及保障后勤军需;更关键的是:无数血战历练出了一批战场帅才、将才!

这些军中骨干被后人们在说书场中一再演义神话,个个成了天上的星宿下界,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傅友德、邓愈、汤和、沐英、蓝玉、华云龙……可谓群星灿烂。

在这批群英背后,则是一支因为有组织而更可怕的武装人群,常遇春率领的骑兵部队已经丝毫不弱于蒙古铁骑最盛时,从实战中打拼出来的步兵已经早就丢掉了汉人惯有的对骑兵的畏惧;还有一支决定性的力量,从陈友谅那里缴获来的庞大水师以及无数战船。

将水师定位于决定性的力量,是因为在进攻性质的征伐中,实质上军资运输决定着战争命运,无论多庞大、多精锐的部队,吃饭都是第一位的。粮草一旦供应不上,人多反而成了累赘,步兵有舟船运输辎重自然后顾无忧,从而能专心对敌。

征伐中,攻坚战必不可少,再怎么强悍的骑兵也无法攀城或者巷战,最终解决战斗还是要靠步兵。步兵的进兵途中,最易遭到来去如风的敌军轻骑突袭,因此,水陆两军并进则可以相互掩护,如遇骑兵袭击,水师以弓弩掩护即可把步兵运至河岸的另一侧,所以,不管从实际上还是心理上,古代大型战事中,水师都是步兵至关重要的依托。

这是一支真正的汉人大军,水陆步骑合计二十五万!朱元璋对蒙古统治者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