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第3/3页)

这还了得?这种风气若传染开来,那么明军打下的地方也就只是名义上的,日后不管大军北伐还是西进,后方都会成了悬在脊梁上的无数利剑!

对付这种现象唯有两个字:惩罚!

于是徐达杀鸡祭出了牛刀:亲率大军强攻乐安。

俞胜之所以放心再归元廷,主要是还有点心理依仗:距乐安五里处有一土河,这应该是阻击明军的一道天然屏障吧,只要徐达的部队在土河稍有耽搁,乐安守军也就有了曾经顽强抵抗的“事实”,那时就是弃城远走也就不会被朝廷责怪了。

谁知徐达根本没把什么土河放在眼里,传令大军:填了它!

一道土河的确算不上什么天堑,大明士兵们也无需当做多大土方工程,大军一边进兵一边挖坝填河,铺天盖地一般涌向了乐安城,俞胜一看大局不妙,再回头表示觉悟也“不好意思”了,走人吧!

俞胜实施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撇下了郎中张仲毅带领着部队留在了乐安,张仲毅还能替远遁的主将困守孤城么?于是立即开城出降,乐安还是依旧归属了大明朝。

看来,如何安抚新得之地成了大事,朱元璋闻报采取了一个妙招:命令大明中书省专门派员去山东,各城遍贴大明朝廷招贤榜文!

城头刚刚换了旗帜,满城张榜却是为朝廷选材,号召人们凭各人才干到新政府任职,并且不论蒙汉,认人才不认人种,这是多强的心理暗示?于是,之前在元廷任职的官员迅速心安理得了,就算不应招的也顿时有了安全感:幸福生活到来了,还胡折腾什么?

山东眼看得到了稳定,北伐大军也就把兵锋转向了河南,徐达率主力沿黄河西进,坐镇应天的朱元璋还是不能放心,又传旨征南将军邓愈率本部自襄阳、安陆、景陵等处进兵河南,在河南南部开辟了第二战场!

就此,两路大军犹如一把巨大的铁钳,从东部、南部两个方向杀向河南,邓愈部将王成、李廷琛顺利攻克唐州(今泌阳),开始向南阳一带进逼;徐达则引兵于黄河两岸水路并进,一路克永城、收归德、伏许州,大军势如破竹杀到了陈桥。

山东西北部,常遇春提兵横扫东昌府(今聊城),元平章申荣竟然在大军威慑之下来了个一死了之!于是荏平等县皆尽归降。

眼看革命形势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

不过,大好形势也不全是由于军事部署得当,正确的对敌策略也起了重要作用。

这把握对敌策略的人就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