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3/6页)

但是,假若这次明军进犯目标是辽东的纳哈出呢?虽然这是也速求之不得的态势,也是一厢情愿的愿望,但由于全宁毗邻辽东,也难免会被殃及池鱼,因此,也速在退兵全宁时留下了一名骁将:大元国公江文清,命其率万骑固守锦川,屏障全宁。

解释一下锦川。

锦川其地在元、明史书中均无确切记载,许多文、史杂家都把元末的锦川之战与锦州混在了一起,称明军出关后首先进击锦州,其实均是没有细察锦州地理位置,锦州位于辽东沿海数百里之外,明军除非弄到大量今天的直升飞机,否则如何能到得了锦州?

也有文献把这个“锦川”解释为一条河流,其实,锦川应当是处在燕山北麓的一片屯军之所,绝对与几百里地之外的锦州没啥关系,常遇春没有必要东进大海边远征锦州,以步兵为主力的明军绝对不会绕到锦州去招惹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也不会允许常遇春去做这种傻事,后文自会解释原由。

根据好多那时人书信以及确切战争爆发时间推断:锦川应该距离长城松亭关不到两天路程。

锦川无城,乃进军全宁与辽东的共同必经枢纽要道,若单是为了防守全宁,本应再退一步至鹿儿岭,此处得地利,易守难攻。但江文清既为元廷国公,领此重任,怎肯落个畏惧明军的名声?尤其不愿得罪左侧后辽阳拥有重兵的太尉纳哈出,若退守鹿儿岭,则无疑表示正在将明军竭力驱赶往辽东方向。

当然,关键还是由于江文清的自信:明军大都是步骑联合作战,其中步兵是主力,但也正是由于这点,明军的行动才不得不笨拙了许多,江文清有的是时间布防列阵,等明军乍到之刻,看咱演一出骑兵践踏步兵的好戏!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应该还是人算——那常遇春竟然不按常理出牌,不顾步兵大队主力,而是以一万骑兵为前锋,孤军疾进,在江文清万万没有料到的时刻突然出现在了锦川防线!

江文清大惊失色!急忙传令列阵迎敌,却勉强有半数士兵能抢时间将马鞍放在了马背上,而明军却不知多少,遮天铺地席卷而来,江文清眼见胜仗不是这种打法,只得忍痛下令全军撤退鹿儿岭。

但是,得势不饶人的常遇春却不肯就此放过主动示弱的元兵,数千放下武器的俘虏留给了后面主力步兵收容,自己却率骑兵大队穷追不舍,以致元军在鹿儿岭也没能站住脚,一道天险就此让给了明军。

还没喘匀气的也速感觉在全宁待不住了,可是现在还能兵退何方?率部回上都?使不得!一来在皇帝面前讨不了好去,二来岂不是将明军步步引进自家大门?

也速琢磨再三,目光终于投向了一处战略要地:大兴州!

解释一下元末大兴州地处:据《大清一统志》,兴州位于古北口外滦河上,应该是大都至上都官方驿道关外的出发地,但此地与大都近在咫尺,属于明军实际控制范围,若常遇春经古北口直击上都开平,则是必经之地,但此时的明军已经逼近上都东北方向的全宁,所以,也速眼中的大兴州不可能是古北口外的兴州。

《元史》载:“兴州领兴安、宜兴二县”——这个兴州归属辽东大宁路,位于大宁东南,与上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这个也不会是即将爆发大战的“大兴州”。

提前说一下这次常遇春北伐的主要战事顺序:出北平东北方向的松亭关之后,首战锦川,之后干脆不理睬右前不远的大宁,直接北进全宁,回头收拾了大宁,继而西进大兴州,在此地的新开岭歼灭元军主力之后,两天后即兵临上都。

由此推断:屏障上都的“大兴州”当在上都开平不远的辽河支流落马河上游一带。

这时也速的打算:若能重兵抢占此城,则如同扼住了常遇春西进上都的咽喉之地,常遇春就是再厉害,也不可能长期置大军于荒山野岭,前有坚城不能克,唯有退兵一条路,那时趁势追杀,大胜可期也!

退一万步说,就算大兴州不能久守,及时退往新开岭山区也就是了,到时候凭险阻击明军,可保上都无虞!

但是,探马紧急来报:明军只是借道大宁路,孤军不要后方,直奔全宁而来!

也速这时当真发怒了:常遇春无理!怎么专找本相爷的麻烦?欺负人也不是这么个欺负法呀?算了,暂缓转兵大兴州,光躲也不是办法么,集中主力打一场全宁保卫战!

58

其实,元末的全宁也就是个直径二里左右的小城,夯土城墙,四门两侧都筑有七丈方圆的圆形城堡,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依郭”,也就是依托城郭的意思,这种小城,用于真正大战顶不了多大用场,也就是能抵挡敌军骑兵的一时突击而已,或者防范一些零星贼寇,一旦被进攻者重兵围困,也就成了类似“瓮中之鳖”成语所形容的“死地”。

但是,全宁既作为中书省一路,也可称为重镇,被也速在此经营多年,其防卫工事却不亚坚城。

这主要得利于全宁地势,几乎等于四面环水:北方有潢河;东面即涂河;南面有扢扠河与落马河双道屏障;西方落马河与潢河几乎同源相交,因此,全宁等于四面都有天然“护城河”,虽然距离全宁城都不近,但也正好适应重兵布防,可以说,全宁城外乃一方大军决战之绝好战场。

尤其是扢扠河与落马河,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河,水量也不是太大,但由于全宁路地势西高东低,几乎等于处在一个从海拔两千多米直到二百余米的大漫坡上,导致水流湍急,别说舟船,就连木筏也无法逆流而上,横渡可不是那么容易,带兵征战多年的也速自然知道这种仗应该如何打。

在这种低山丘陵与平原沙坝混合地带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两点:

一、绝不能被进犯敌军围困于城内,全宁城不过是大军供给的牢固支点,当然,作为主帅安全的后方指挥所亦可;

二、虽然胜负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阻击敌军步骑主力渡河攻城,但由于地势原因,没有必要强行阻击敌军渡河,在适应骑兵隐蔽以及突击作战的地带,让给对手一块狭窄的地区,等敌军立足未稳给予突然打击,敌军就会连逃路都没有!

自然,若能把握战机击敌于半渡那就再好不过,只是这种战机极难寻觅,谁能准确判断敌军渡河地点与时间?

所以,也速迅速决定了全宁保卫战的最佳部署:将主力铁骑隐藏于涂河与落马河的交汇处西北十里左右地带潜伏待机,不管敌军从哪个方向渡河来犯,大军都会以狼群扑击群羊的姿态出现在敌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