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戏中有戏的兰州保卫战(第2/4页)

欲待坚持等候城下爬上更多的同伴,已经不可能了:明军准备了无数绑上铁钩的长杆,几人抱住一根,专门勾住元军云梯露出城头的那部分,喊个一二三,全力往外推,其结果是一串元兵跟着云梯被翻进了护城河,大部摔死,少量负伤退下。

这种情形!还有继续的意义么?城头残余幸存元兵无奈扔掉武器,试图保住一命,谁知,这兰州城内的明军与以往遇到的不同,并不遵守优待俘虏的一贯政策,元兵扔掉武器,明军却开始扔人,全部被扔下城头,兰州城墙下血肉模糊,一片狼藉中却还不断传出瘆人的惨叫!

这下谁还再有胆子接近城墙?甚至连弄走尸体或救回被摔的半死不活的重伤号也没人出头:救回一名伤员,不知要赔上几条健壮小伙,这生意哪个肯做?

怨不得城头守军狠心杀俘,兰州城不知要被围多少天,有限的粮食哪能被无限的俘虏兵消耗掉?主将张温还有另一层用意,以血淋淋的事实来警告元兵:凡登上兰州城头者,杀无赦!

王保保可不愿意进行这种消耗极大的攻城战,再说真正的用意也不在于一个兰州城,这个刺猬一般的肥肉团,摆出吞掉它的架势来即可,没有必要弄伤自己的喉咙。

“第三把神沙”出手了:沿兰州城四面挖壕数道,用深壕之土聚土成城,一座在东关坡上;一座在镇远桥北偏东,前者用来防御东来增援明军,后者用以控制黄河渡口。——这是摆出了“坚决不走了”的架势,让城内的明军人人知道:你们唯有一种命运,将被活活困死在城中!

据《重修皋兰县志》(今兰州近郊县)载,这两座城被后人称为“王保保城”,其旧城址遗迹至今尚存。

数道深壕围困兰州,也表示了王保保已经放弃了强行攻城,这是在坚决实施围困战,准备复制第二个庆阳城,只不过角色颠倒罢了,而且比徐达当初围困庆阳更为彻底:城中人除非会飞,否则一个也不会逃出!

不想被活活饿死,那就唯有缴械投降,其实,现在的王保保就连接受投降都准备坚决拒绝:你徐达能不理睬庆阳张良臣的乞降,我王保保难道不会照方抓药?

不过,总要等到城中守将有投降的表示呀,令王保保大为失望的是:兰州城反而加紧增高城墙,城头密布火铳强弩,乱石堆越堆越大,这哪里有一点乞降的表示?

王保保心里甚为失落,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你会屈服的!等你被迫投降那天……嘿嘿!对不起了。

王保保心里也甚为得意,因为,“三把神沙”祭过,就等着大鱼上钩了,明军能不向兰州发来援兵?现在围城工事已经大体修筑完毕,守军已经不可能出城突击,元军也没打算强行攻城,兵力也就不需要全部聚集在兰州城下,自己也就到了真正进入渔翁的角色之时。

于是,王保保亲率主力铁骑东移至马兰滩,于要道布置了数道埋伏圈,现在就等南蛮援兵自觉入网了。

89

张温的请援信使最先到达的是巩昌(今陇西),驻巩昌守将是大明鹰扬卫指挥使、怀远将军于光。

于光接到报警之后,随即也向南京、庆阳拜发了告急信,却没有坐等上级指示什么,而是毫不犹豫尽点巩昌所有兵马,亲自率领紧急增援兰州。

问题是巩昌驻军也不多,不足五千,其中骑兵仅有数百,巩昌总需要留守千余步卒,实际能出援兰州的也就三千多步骑。

于光对进犯兰州的王保保所部实力还是大体明了的,不下十万大军,自己这点兵力出援兰州,其实谈不上什么救援,简直与飞蛾扑火差不了多少,就算能侥幸杀入重围进入兰州城,也不过等于兰州城内又被多围进去了数千人马而已,于战局大势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明摆着的情形于光岂能视而不见?但是,于光还是坚决带队出兵了,因为于光更明白:眼下并不在于出兵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给兰州军民提供一个信号:你们并不孤单,我们大明救兵会陆续抵达兰州的!

也就是说,同样是驻边将领的于光最清楚兰州急需什么,外部支持不错,但最急迫的还是精神支持,是军心士气的稳定。

至于自己将要冒多大风险?已经无暇顾及了。

虽然说救兵如救火,但于光知道,就是紧急出兵再加上急行军,对兰州也算不上“救急”,巩昌距离兰州七百余里,一路山峦重叠,河谷深切,尤其从东南接近兰州,非要经过定西不可,而定西地势南高北低,部队到定西几乎全是爬大山坡,再怎么不顾劳苦也需要十天以上抵达兰州。

至于一路必然会遭到元军的层层阻击,于光也有思想准备,那王保保“奇男子”名声震天下,怎会让增援明军轻易接近兰州城?但是,于光更相信,总会有人冲过元军防线的,哪怕是漏网之鱼一般有一人潜入兰州,也能大大坚定兰州军民的守城意志。

给兰州解围不敢妄想,能帮兰州多争取点等待朝廷大军到来的时间,于光也就心满意足了。

不幸的是:于光所部选择的行军路线正好穿过王保保的伏击圈内,大山之中,是无法绕过去的,更何况于光还不愿绕行潜入兰州,援军不是去兰州城避难,不与王保保的围城大军血战一场,这算什么救兵?

于光有一个明知极难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能万幸杀到兰州城下,那时城内的守军不会视若不见的,必然会从城内杀出接应,如此便会形成王保保两面受敌的态势,能不能一举击溃元军不敢说,最起码王保保不能再专心攻城,兰州城内的守军压力也就大大减轻。

有自己三千余人在王保保背后不断骚扰,兰州城也就一定能坚持到徐达的主力救兵到来。

可惜,这时的于光还是疏忽了一点:对手远远强于他!

这里不单指兵力强弱,甚至在谋略、诡计、作战指挥上,于光与王保保都不是等量级对手。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但于光有一点远远强于王保保:民族气节重于生命!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也就是由于这点,才使得于光的这次驰援兰州没有一败涂地,甚至说不上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双方于兰州东部马兰滩的遭遇战没啥值得细说的,因为“遭遇战”只是于光自己发觉敌人时那一瞬间的认为,随着三面杀声顿起,于光迅即明白:自己中伏了!

战斗过程暂短、激烈、悲壮!

王保保精心设置了一个能够围捕数万明军的大陷阱,却仅仅数千敌人钻进了圈套,这令王保保有点气急败坏,发出攻击军令时附带了三句话:不许一人一马漏网!不留战俘!不,留下那个南蛮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