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新安排世界格局(第2/4页)

不过上述书名毕竟是后来的事情。在回到兰茨贝格监狱初期的那些时间里,希特勒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写文章。右翼出版商尤利乌斯·勒曼邀请希特勒为他的杂志《人民观察报》撰写一篇文章。这是德国宣扬种族思想的著名月刊。7勒曼也是图书出版商,为一些著名的种族主义作家出版过著作,比如休斯敦·斯图亚特·张伯伦、汉斯·F.K.龚特尔、保罗·德拉加德和亚瑟·德·戈比诺等人。这位出版商在政治上明显支持希特勒。发生暴动期间,他同意把位于慕尼黑郊区的别墅用作关押人质的场所。勒曼要求发表在《人民观察家报》杂志的文章不是重述法庭审判之作,更不是评论孰是孰非之作,而是同1923年11月8日暴动有关的阐述了希特勒政治观点的文章。

1924年4月当期《人民观察家报》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何11月8日暴动不可避免?》(Why Did November8th Have to Happen?)。8这篇常常受到忽视的文章中所包含的许多段落和概念后来又出现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文章公开表述了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梦想,以及完全以种族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虽然希特勒为《人民观察家报》撰写过多篇社论文章,但是他为勒曼的杂志撰写的那篇文章(单词总数为5000)非常详尽地总结了他的思想,尤其是对外政策方面的思想。如今阅读那篇文章就等于是预览第三帝国的思想风貌。

在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中,向来好预言大灾大难的希特勒以其恢宏的视角提出了他的观点,使人不禁想起存在主义式的论题:德国的存在与虚无。希特勒下了极高赌注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启动了一个过程(仍然没有结束),由此将决定“德意志民族未来数百年,也许是永久的继续存在。德国的敌人一心要消灭德国。他们的战斗口号不是‘胜利!’,而是‘彻底消灭,片甲不留!’”希特勒这样写道。

希特勒声称国家政府的最高目标绝不是“为保和平而保和平,而是保护人民,并壮大人民力量”。希特勒突出强调了其政治哲学的中心论点:本国人民、本国大众的社会地位就是一切,应该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手段增强其实力。在希特勒看来,种族是民族概念的核心。他不仅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种族,而且作为完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也是一个种族。希特勒写道,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支柱”,即它的“种族与文化”受到了威胁,必须通过“殊死战斗”来加以保卫。马克思主义是“死敌”,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产物。

除了强调“民族与种族”(后来这成为《我的奋斗》一书中重要一章的标题),希特勒还念念不忘德国的国际盟友这一问题。他在文章中概述了1939年后针对东欧和俄罗斯的征服政策的主要内容。在希特勒看来,战争已经来临。那就是各国之间自然的关系状态。这是个谁反对谁的问题。因此,希特勒必须把盟友问题搞清楚。他认为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宿敌”,一心想要把德国分割成许多弱小的小国和地区(在俾斯麦于1870年实现统一以前,德国由300个独立的小国、自治区和公国组成)。因此,德国必须选择俄罗斯或者英国作为盟友。选择本身具有宏观经济意义。德国需要的是“海上实力和国际贸易”,还是“具有较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陆地实力?如果需要的是前者,德国就该同俄罗斯结为盟友,共同对付英国这个殖民大国。如果德国需要的是后者——放弃海外野心,向东方进行“陆地扩张”,那么德国就应该同英国结为盟友,共同对付俄罗斯。虽然希特勒以前经常谈到德国需要开拓疆土,却使选择盟友的问题悬而未决。

但是希特勒后来却第一次把开拓疆土在“大陆上扩张”的问题同“刀剑”的凶残与威胁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想提高国家的经济地位,“却没有强权政治思想与行动”,结果只能导致灾难。按照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迦太基人的结局。希特勒还把强权政治同他的种族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开启了后来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称的“日耳曼民族存在空间”的理论先河。

希特勒在文章末尾随即指出,上述所有严峻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令人痛苦的情况使他相信:1923年11月8日,暴动“时机已到”。他在文中重复陈述了一个他平时很欣赏的不平凡结论:“我们是对是错,并非由州检察官或者法庭来决定,而是将来有一天由德国历史来决定。”在某种意义上他回答了文章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这篇文章,希特勒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他写出了全世界最有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本书。“在结构、语言和主题思想方面,那篇文章可视为《我的奋斗》一书的先导雏形。”历史学家普洛金格这样写道。

对于在巴伐利亚一个寂静小镇上的简陋牢房里伏案写作的前战地通信兵来说,这无疑是非同小可的想法,也是激进的想法。另外这也表明希特勒作为一名犯人享受着特殊待遇,因为从理论上讲不允许犯人从事政治活动。希特勒16岁辍学,从未获得任何文凭,有关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全部来自不系统的大量阅读。他现在居然可以在公开出版物上随意夸夸其谈而不受到指责。显而易见,他颇为心安理得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安排天下格局。他在全球这盘棋上调动着不同的国家,表现出成熟的政治家,甚至是世界征服者所拥有的信心。

他将许多天马行空的大胆想法和对国际关系的复杂分析塞进了一篇内容比较紧凑的文章里,这使他认为自己可以探讨一些不会引起过多争论的重大思想。诚然,希特勒在文章中有六七处攻击犹太人(“种族肺结核”),攻击战前德国的懦弱政治家(“世界和平主义者”)。不过,他主要是在内容比较紧凑,有时好走极端的文章里阐述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论证方式仍然有其自相矛盾和论据不足的缺陷。希特勒本来也可能得到专业编辑的帮助,将文章修改润色后再拿去发表。然而为杂志撰写阐述民族主义运动思想的文章,肯定使希特勒觉得他会得到在勒曼那里发表过作品的文化思想界泰斗级人物的重视。由此也很容易萌发完整地写一本论著的想法。

希特勒也许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理由使他决定要把浮现在头脑中的许多思想写成一本书。其中一个理由同钱有关系。他需要钱来支付聘请律师的高昂费用。一位名叫尤利乌斯·肖伯的狱友后来声称,希特勒写《我的奋斗》“只是把它当作赚钱的宣传作品”。9另外一个产生写作动力的理由,后来认为是另一位狱友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尔提出来的。据说此人(在其兄弟并不总是可信的回忆录中有相关叙述)厌倦了希特勒在饭后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他建议希特勒这位纳粹领导人不要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应该把自己的精彩想法写进书里。按照这个不靠谱的说法,《我的奋斗》这本书之所以写成问世,是因为有位狱友想让希特勒闭嘴不再言语,这样其他犯人就能放松聊天、打牌娱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