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风歌(五)在劫可逃(第3/3页)

画外音:

其实刘邦心里也非常清楚和项羽对决他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他听到项羽的决定时也慌了神,而和项羽不同的是,尽管刘邦没有项羽的实力,但他有项羽不具备的素质,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刘邦就发挥了他特有的素质。但是毕竟项伯不是项羽,他能说服项羽吗?刘邦能否躲过这一劫呢?

王立群:

项伯回到大营之中,就把他夜见张良、私见刘邦这个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把这情况全告诉了项羽。但是他最后,项伯说了两点很关键的意见,把这个过程全部说完了,然后说什么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刘邦要不先把关中给打下来,我们怎么能那么顺利地入关呢?这个话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刘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刘邦是首先占了关中之地的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人家有了大功,我们再把人家给灭了不仗义。所以我们看项伯这个人,过去很多人讲这一段的时候,总认为项伯是个内奸是个潜伏的卧底,不是,项伯可不是内奸,项伯充其量只是个糊涂人,项伯的汉字知道得不多,就认一个字叫义,这个人就认一个字叫义。当年张良你救了我,我现在来救你,是为了义。张良说我要不告诉刘邦,那不义,那行,你告诉他。现在我再告诉你项羽,人家立了功,你再灭了人家,不义。你看见没有他判断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遵循一个原则,义,就这么一个义。当然,项伯可以这样说,项伯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谁手里啊?在项羽手里,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取决于项羽,项伯的话项羽可以听,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项伯是有罪的,私见张良,私见刘邦,泄露军情,这要追究起来,项伯这三宗罪那是跑不了的。问题是这番话讲完以后,项伯提了一个建议:“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这个机会咱们好好地招待人家一下,别灭了人家了,请人家好好地撮一顿,这才是咱们应该做的。下面项羽怎么办呢?《史记》中间只写了四个字:“项王许诺”。项羽答应了,刘邦忽悠住了项伯,项伯又忽悠住了项羽,项羽最后是许诺,这个许诺意味着第二天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这个命令撤销了。这就很奇怪了,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不追究,他没有追究项伯通敌之罪啊。第二,不询问,我们刚才讲过张良那么忠心耿耿地把那个破敌之策告诉刘邦以后,刘邦还反问他一句什么话?“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在大战的前夜项伯敢跑过来向你泄露这么个军事机密,你们俩到底是什么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项羽至少得问一句吧?君安于张良有故?这句话是嘴边的话,你怎么和张良有那么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头天晚上私入敌营,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你们俩到底什么关系?项羽连这个话没有问。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刘邦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项羽没有问。这反映出两个人怎么样?一个精明,一个糊涂,两个人政治的精明跟糊涂表现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范增决定第二天灭了刘邦。但这个时候呢?他不追究,不询问,也不商量,没有跟范增商量,他就答应取消第二天的军事行动。

我们刚才说过,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项矛盾,是项羽集团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由于它的基础不牢,只是建立于两次大怒之下做的决定,所以这个决定很快地被撤销了,一句话撤销了,那这里边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刘邦表示臣服,那么怀王之约可以废掉了,项羽可以自主地来分封关中之地了,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项羽为什么能够被项伯给忽悠住?原因在哪儿?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项羽一直到这个时候为止,他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项羽这个认识迟到了很长时间,他意识不到,不知道秦朝灭亡以后刘、项两家的关系的变化,不知道刘邦已经从战友变成了自己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假如他要知道的话,假如他有这个清醒的认识的话,项伯忽悠不了他,第二天军事解决的命令不会撤销,刘邦集团被毁灭的这个结果一定会得以实现。项羽最可惜的就是,他一直意识不到谁是他最大的敌人,这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取消军事行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反过来,刘邦倒是很成功,把项羽忽悠住,起码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解除了。但是这事并没有完啊,第二天还要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到了鸿门以后他还能忽悠住项羽吗?鸿门这一场见面还会引发出来哪些问题呢?请看下集,《鸿门脱险》谢谢大家。